查古籍
指感受外寒发病后两种不同的病理更化。一是患者正气比较充实,感寒后能立即抵抗外寒的入侵,出现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脉浮等太阳表证,故称实则太阳;一是正气虚弱,感寒后寒邪内陷少阴,出现恶寒,身不发热而仅见心烦神倦,或有时发热而头不痛,脉不浮,称为“少阴表证”,故说虚则少阴。《伤寒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谓病发于太阳;发于阴,谓病发于少阴,可作参考。
(公元 1359 年)元.滑寿(伯仁)着。一卷。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论述脉象及辨脉之法,甚有心得。
《诸病源候论》(公元 610 年)隋.巢元方着。五十卷。 共分 67 门、1720 节,详载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状。
指感受外寒发病后两种不同的病理更化。一是患者正气比较充实,感寒后能立即抵抗外寒的入侵,出现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脉浮等太阳表证,故称实则太阳;一是正气虚弱,感寒后寒邪内陷少阴,出现恶寒,身不发热而仅见心烦神倦,或有时发热而头不痛,脉不浮,称为“少阴表证”,故说虚则少阴。《伤寒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谓病发于太阳;发于阴,谓病发于少阴,可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