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肺大小肠胃膀胱六经。主五内邪热,亡血津枯,面红目赤,痈肿疮疡,五种黄病,开郁泻火,疗心中懊?颠倒而不眠,治脐下血滞小便而不利。皮走肌肤之热,仁去心胸之热,解羊踯躅及?虫毒。
按∶山栀味苦归心,轻飘象肺,入肠则供肺为传道者也,小肠受盛与心应者也,胃亦上焦之腑也,膀胱亦肺部之约也,故咸入之,以理邪热诸证。洁古曰∶轻清上行。丹溪又曰∶屈曲下行。两家之说,似相左矣。不知惟其上行,最能清肺,肺气清而化,则小便从此气化而出。经曰∶膀胱藏津液,气化则能出者,是也。虚火炎者,炒黑用。烦郁呕逆者,姜汁炒用,此外并宜生服。
雷公云∶凡使勿用颗大者,号曰伏。凡栀子无力,须要如雀脑并须长有九路,赤色者上。
凡使先去皮须取仁,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金末用。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肺大小肠胃膀胱六经。主五内邪热,亡血津枯,面红目赤,痈肿疮疡,五种黄病,开郁泻火,疗心中懊?颠倒而不眠,治脐下血滞小便而不利。皮走肌肤之热,仁去心胸之热,解羊踯躅及?虫毒。
按∶山栀味苦归心,轻飘象肺,入肠则供肺为传道者也,小肠受盛与心应者也,胃亦上焦之腑也,膀胱亦肺部之约也,故咸入之,以理邪热诸证。洁古曰∶轻清上行。丹溪又曰∶屈曲下行。两家之说,似相左矣。不知惟其上行,最能清肺,肺气清而化,则小便从此气化而出。经曰∶膀胱藏津液,气化则能出者,是也。虚火炎者,炒黑用。烦郁呕逆者,姜汁炒用,此外并宜生服。
雷公云∶凡使勿用颗大者,号曰伏。凡栀子无力,须要如雀脑并须长有九路,赤色者上。
凡使先去皮须取仁,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金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