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味苦甘,性大寒有毒,入十二经。主水胀蛊毒,症结腹满,急痛发汗,利大小肠,通月经,坠胎孕。小豆为使,恶山药,畏菖蒲,反甘草、芫花、海藻。
按∶大戟阴中微阳,逐十二经水,能损真气,量虚实用之。
雷公云∶凡使勿用附生者,若服令泄气不禁,即用荠?子灌解去。采得于槐砧上细锉,与海羊叶拌蒸,从巳至申,去羊叶晒干用之。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味苦甘,性大寒有毒,入十二经。主水胀蛊毒,症结腹满,急痛发汗,利大小肠,通月经,坠胎孕。小豆为使,恶山药,畏菖蒲,反甘草、芫花、海藻。
按∶大戟阴中微阳,逐十二经水,能损真气,量虚实用之。
雷公云∶凡使勿用附生者,若服令泄气不禁,即用荠?子灌解去。采得于槐砧上细锉,与海羊叶拌蒸,从巳至申,去羊叶晒干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