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 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
学术价值:
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滋阴〕归肾丸熟地(八两) 山药(炒) 萸肉 茯苓 当归 杞子 杜仲(盐水炒) 菟丝子(酒浸炒。
各四两) 蜜丸
〔益阴〕还少丹见一卷中风。
〔滋阴〕六味丸见一卷中风。
〔益火〕右归丸见二卷虚损。
〔益肾〕八味丸见一卷中风。
〔通补〕补骨脂丸补骨脂(炒香) 菟丝子(酒蒸。各四两) 核桃肉(一两) 沉香(钱半)
蜜丸盐汤下。
〔心脾〕归脾丸见二卷劳瘵。
〔调郁〕妙香散见二卷衄。
〔畅肝〕加味逍遥散见一卷火。
〔填精〕大补元煎见一卷中风。
〔摄肾〕固阴煎见二卷脱。
〔摄肾〕秘元煎见四卷三消。
〔脾肾〕脾肾双补丸人参 莲子 山药 山萸 五味 菟丝子 巴戟 砂仁 橘红 肉蔻 车前补骨脂 蜜丸。忌羊肉。
〔双补〕七福饮见三卷郁。
〔扶脾〕玉母桃冬白术(泔浸炒) 熟地(酒蒸杵) 何首乌(九蒸) 巴戟肉(甘草汁浸炒)
杞子 等分蜜丸。
〔滋阴〕滋阴八味丸六味丸加知柏,俱盐水炒,各三两。
〔泄热〕龙胆泻肝汤见三卷诸气。
〔安心〕远志丸见四卷痫。
〔补肾〕无比山药丸见六卷腰痛。
〔益精〕大造固真丹补骨脂 杞子(各六两) 山药 菟丝子(各四两) 核桃肉 萸肉(各三两) 巴戟苁蓉 人参 鹿茸(各二两) 五味子 小茴香(各一两半) 熟地(十二两) 于术(六两) 紫河车(一具)
蜜丸。酒下。
〔补阳〕七宝美髯丹赤白何首乌(各一斤。黑豆拌蒸) 茯苓(乳蒸) 牛膝(酒蒸) 当归杞子(酒浸) 菟丝子(酒浸。各半斤) 故纸(芝麻拌炒,四两) 蜜丸盐汤下。
〔通治〕赞化血余丹血余( 八两) 熟地(八两) 杞子 当归 鹿角胶 菟丝子 杜仲 巴戟 小茴香茯苓 苁蓉 核桃肉 何首乌(各四两) 人参随宜。
〔填精〕鹿茸地黄丸见本卷淋浊。
〔通治〕三子丸蛇床 五味 菟丝 蜜丸。
〔补火〕青娥丸见六卷腰痛。
〔督脉〕斑龙丹见本卷淋浊。
〔益精〕聚精丸见本卷淋浊。
〔填精〕斑龙二至百补丸鹿角胶 黄精 杞子 熟地 菟丝饼 金樱子 天冬 麦冬 牛膝 楮实龙眼肉 以上熬成膏,加炼蜜,调入后药末∶鹿角霜 参 苓 地 萸 味 芡实 山药 知母 共十味为末,和前膏杵丸。
〔驱湿〕柴胡胜湿汤升 柴 羌 苓 泽 草 黄柏 龙胆草 归尾 麻黄根 防己 五味子 水煎。
〔湿热〕滋肾丸见一卷火。
〔阴缩〕四逆汤见一卷暑。
〔和解〕小柴胡汤见一卷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