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类证治裁》 胃脘痛论治

    作者: 林佩琴

    (胃脘痈附)

    胃脘当心下,主吸受饮食,若烦劳冷热,致气血痰食停瘀作痛,或肝气犯胃,及肾寒厥逆,皆能致之。

    症与心痛相似,但胃脘痛必见胃经本病,如胀满、呕逆、不食、便难、面浮、肢倦,与心痛专在包络者自别。

    治法须分新久,初痛在经,久痛入络,经主气,络主血也。初痛宜温散以行气,久痛则血络亦痹,必辛通以和营,未可概以香燥例治也。其因胃阳衰而脘痛者,食入不运,当辛甘理阳。香砂六君子汤加桂枝、良姜。

    因肝乘胃而脘痛者,气冲胁胀,当辛酸制木。吴萸、白芍、青皮、木瓜、浓朴、延胡、金橘。因肾寒厥逆而脘痛者,吐沫呕涎,当辛温泄浊。吴茱萸汤。因烦劳伤气而脘痛者,得食稍缓,当甘温和中。小建中汤。因客寒犯膈而猝痛者,呕逆不食,当温中散寒。大建中汤加白蔻仁。积寒致痛,绵绵不绝,无增无减,当辛热通阳。术附汤加浓朴、草蔻。火郁致痛,发则连日,脉必弦数,当苦辛泄热。姜汁炒黄连、山栀泻火为君,香附、川芎、陈皮、枳壳开郁为臣,反佐炮姜,从治为使。痰积脘痛必呕恶,清中汤加海石、南星、香附。停饮脘痛必吞酸,胃苓汤、左金丸。食滞脘痛必嗳腐,香砂枳术丸加半夏曲。气郁脘痛,必攻刺胀满,沉香降气散。伤力脘痛,必瘀血停留,郁金、归尾、桃仁、苏木,或手拈散。怒气脘痛,必呃逆胸痞,半夏泻心汤。

    蛔动脘痛,必有休止,安蛔丸。痛久不愈,必入血络,归须、桃仁、延胡、紫降香,或失笑散,效。若痛而肢冷,脉微欲绝,桂心煎服甚效。凡痛有虚实,按之痛止者为虚,按之痛反甚者为实。虚者,参术散。实者,栀黄丸。痛甚者脉或伏,用药不宜守补,参、 、术、地之属。以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故也。若膈间肿痛,不能进食,但喜水饮,或咽肿,人迎盛而气口紧者,当作胃脘痈治。

    〔胃脘痈〕由热毒攻聚胃口而发。《灵枢经》曰∶中脘穴属胃,隐隐痛者,胃脘痈也。《圣济总录》曰∶胃脘痈,不比肺痈之可认,苟不呕脓血,未免他误矣。其症气逆于胃,脉必沉细,或阳气为风寒所遏,不得上升,人迎必盛。人迎者,胃脉也,盛则热矣。

    诊得此脉,即胃脘痈之候。其人必寒热如疟,身皮甲错,咳呕脓血,若脉洪数,则脓已成,急宜排脓。如脉迟紧,乃属血瘀,急当议下,否则毒瓦斯内攻,肠胃并腐。如初起寒热如疟,咳吐脓血,射干汤。若风热固结,唇口 动,薏苡仁汤。积热不散,清胃散、芍药汤。毒成未溃,内消沃雪汤。未溃毒盛,东垣托里散。胸乳间疼,吐脓腥臭,牡丹散。若在膈下,脓出大便,排脓汤。脓稀,太乙膏。虚者,八珍汤加黄 、忍冬、连翘。

    胃经穴人迎,在结喉两旁,动脉应手,其脉见于左手。人迎盛,则热聚胃口为痈,肺痈咳脓如米粥。

    胃痈但呕脓,以其结聚胃脘,从湿化也。凡舌苔经久不退,色黑垢腻,口甜气秽,即胃脘发痈之候。用凉膈散加石斛、连翘。下尽宿垢,再以保元汤加苓、橘。调理可安。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顾德华
  • 作者:
    赵献可
  • 作者:
    韩懋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是春秋战国前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

    作者:
  • (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是春秋战国前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

    作者:
  • 作者:
    张志聪
  • 作者:
    王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