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类证治裁》 附方

    作者: 林佩琴

    〔通治〕齿症主方元参 丹皮知母 白芍 甘草 地骨皮山栀 黄柏 车前子 热甚加 石膏为君,炒黑升麻为佐。有风加荆芥,虚加杞子、熟地,去山栀。穿腮毒用消肿解毒之品,加紫花地丁、甘菊,小便不利,煎剂内加六一散,甚效。

    〔风热〕犀角升麻汤犀角(三钱) 升麻(钱半) 羌 防(各二钱二分) 白芷 黄芩 白附子(各六分)

    炙草(四分)

    〔风冷〕温风散归 芎 辛 芷 荜茇 本 蜂房(各一钱) 煎服。

    〔含漱〕开笑散白芷 细辛 良姜 荜茇 川椒 香附蜂房 等分为末,水煎含漱,或擦之。

    〔积热〕凉膈散见一卷中风。

    〔寒痛〕羌活附子汤羌 防 升 芷 草 麻黄 苍术 生附子 僵蚕 黄柏 有嗽加佛耳草。

    〔寒痛〕细辛散荆芥 细辛 白芷 川椒 荜茇 草乌 皂角 为末擦之。

    〔温邪〕玉女煎见一卷温。

    〔痰火〕二陈汤见一卷中风。

    〔瘀血〕加减甘露饮见本卷口鼻。

    〔虫痛〕一笑散川椒末 巴豆(一粒) 研成膏,饭丸,棉裹安蛀孔。

    〔虫痛〕定痛散辛 芷 椒 姜 归 地 翘 连 桔 草 乌梅 苦参 漱口后咽下。

    〔实火〕升麻石膏汤荆 防 归 芍 翘 桔 芩 草 升麻 石膏 薄荷 灯心 热甚加大黄。

    〔虚火〕滋阴抑火汤归 地 荆 防 丹 草 知 柏 蒺藜 灯心

    〔肾虚〕安肾丸见五卷痹。

    〔胃火〕清胃散或作汤,见本卷口鼻。

    〔腐烂〕犀角地黄汤见一卷温。

    〔吹掺〕人中白散人中白 儿茶 黄柏 薄荷 青黛 冰片 吹走马疳,出涎口外。

    〔骨槽〕黄连解毒汤见一卷温。

    〔风痛〕仙方活命饮见五卷鹤膝风。

    〔肾虚〕六味丸见一卷中风。

    〔肾虚〕还少丹见一卷中风。

    〔补中〕补中汤见一卷中风。

    〔多骨〕肾气丸见二卷虚损。

    〔心热〕黄连汤连 栀 归 芍 地 麦 草 犀角 薄荷 水煎。

    〔木舌〕清热如圣散翘 连 蒡 栀 柴 荆 桔 草 花粉 薄荷 灯心

    〔热壅〕琥珀犀角膏人参 枣仁 茯神(各二钱) 犀角 琥珀 辰砂(各一钱) 冰片(一分)

    蜜丸,麦冬汤下。

    〔木舌〕龙脑破毒散盆硝(四钱) 蒲黄(五钱) 马勃(三钱) 僵蚕 甘草 青黛(各八钱)

    麝香 龙脑(各一钱)

    〔重舌〕青黛散连 柏 牙硝 朱砂 雄黄 牛黄 硼砂 冰片 研掺。

    〔舌菌〕舌症主方连 栀 地 芍 丹 麦冬 翘 草 犀角 木通 灯心 兼口唇加石膏,郁痰加贝母,便秘加元明粉。

    〔舌垫〕舌垫方荆 防 辛 芷 羌 独 陈 香附 灯心

    〔出血〕蒲黄散螵蛸 炒蒲黄 研掺。

    〔流血〕凉血清脾饮归 地 芩 芍 防 翘 草 薄荷 石菖蒲

    〔津伤〕炙甘草汤见一卷中风。

更多中医书籍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龚居中
  • 作者:
    李子毅、
  • 作者:
    闵纯玺
  • 作者:
    张曜孙
  • 作者:
  • 作者:
    王泰林
  •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