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下不得出为关,二便俱闭也。上不得入为格,水浆吐逆也。下关上格,中焦气不升降。乃阴阳离绝之危候。
景岳以此为阳亢阴竭,元海无根。症见粒米不能下咽,渴饮茶汤,少顷即吐,复饮复吐,热药入口随出,冷药过时亦出,大小便俱阻。关无出之由,格无入之理,急症难从缓治。《内经》以阴气太盛,则阳不能荣,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弗能荣,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因是症气逆于上,津涸于下,与噎膈反胃同,而势较骤,最忌燥热劫阴,法宜甘润滋液,生脉散加甜杏仁、玉竹等。
或甘酸化阴。参、麦、阿胶、地黄、白芍、乌梅、牛膝等。如脉洪大者先降火,山栀、犀角、竹茹、黄连等。
沉滑者先豁痰,大半夏汤。兼虚弦者先和阴,甘露饮去茵陈、黄芩。喘满者先降逆,降气汤去桂。阳结者先通痞,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液虚者主通润,一阴煎。真阴素亏者滋化源,大营煎。气血两不足者填虚损,大补元煎。尝治一老人,吐欲死,便不通,上格下关,用参、苓、归、芍、山药、牛膝、麦冬、百合等。吐止,用炒粳米汤,浓煨三阴煎调理,便通获愈,可以审所治矣。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下不得出为关,二便俱闭也。上不得入为格,水浆吐逆也。下关上格,中焦气不升降。乃阴阳离绝之危候。
景岳以此为阳亢阴竭,元海无根。症见粒米不能下咽,渴饮茶汤,少顷即吐,复饮复吐,热药入口随出,冷药过时亦出,大小便俱阻。关无出之由,格无入之理,急症难从缓治。《内经》以阴气太盛,则阳不能荣,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弗能荣,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因是症气逆于上,津涸于下,与噎膈反胃同,而势较骤,最忌燥热劫阴,法宜甘润滋液,生脉散加甜杏仁、玉竹等。
或甘酸化阴。参、麦、阿胶、地黄、白芍、乌梅、牛膝等。如脉洪大者先降火,山栀、犀角、竹茹、黄连等。
沉滑者先豁痰,大半夏汤。兼虚弦者先和阴,甘露饮去茵陈、黄芩。喘满者先降逆,降气汤去桂。阳结者先通痞,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液虚者主通润,一阴煎。真阴素亏者滋化源,大营煎。气血两不足者填虚损,大补元煎。尝治一老人,吐欲死,便不通,上格下关,用参、苓、归、芍、山药、牛膝、麦冬、百合等。吐止,用炒粳米汤,浓煨三阴煎调理,便通获愈,可以审所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