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类证治裁》 哮脉案

    作者: 林佩琴

    包 哮症每十日一发,嗽痰夜甚,脉形俱属虚寒。乃用六味滋阴,治不对症,焉能奏效。议补益中气为虚哮治法,用潞参、山药、茯苓、半夏、炙草、于术(炒)、杏仁、煨姜。数服而效。

    一小儿 冬春久哮,屡服治风痰之剂,不应。诊其脉,知其脾弱,不能化乳湿,用四君子汤加薏苡、山药、谷芽(俱炒)、制半夏。数服愈。

    汤氏 宿哮秋发,咳呕气急,暑湿为新凉所遏。宜辛平解散,用橘皮半夏汤加桔梗、象贝、杏仁、茯苓、枳壳、香薷、生姜。数服而平。

    王 丹溪治哮专主痰,每用吐法,不用凉剂,谓寒包热也。今弱冠已抱宿根,长夏必发,呼吸短促,咳则汗泄,不能平卧,脉虚,左尺搏大,不任探吐,乃劳力所伤。暂与平气疏痰,俟哮咳定,当收摄真元。

    先服桑白皮汤去芩、连、栀、夏,用桑白皮(蜜炙)、甜杏仁(炒研)、茯神、竹茹、贝母、苏子(炒研)、薄橘红。数剂后,服生脉散、潞参、五味、麦冬,加海浮石、海螵蛸、远志肉、山药、炙草、茯苓。

    巫妇 梅夏宿哮屡发,痰多喘咳,显系湿痰郁热为寒邪所遏。暂用加减麻黄汤温散。麻黄(三分)、桂枝(五分)、杏仁(二钱)、苏叶、半夏(制。各钱半)、橘红(一钱)、桔梗(八分)、姜汁(三匙),二服后随用降气疏痰∶栝蒌皮、桑皮(俱炒,一钱)、贝母、杏仁(俱炒研。各二钱)、海浮石(三钱)、前胡、枳壳(各八分)、苏子(炒研,六分)、茯苓(二钱)、姜汁三匙。数服哮嗽除。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王怀隐、陈昭遇等
  • 作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丰年间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陈师文等撰。十卷。收集当时医家及民间常用有效方剂,剂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当时的配方手册。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汤头歌诀》(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着。一卷。按照《医方集解》分门,把方剂的组成主治等编成歌诀,以便记诵运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龚居中
  • 作者:
    李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