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类经》 三

    作者: 张介宾

    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

    (见疾病类十三。)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

    (脉色十五。)

    太阴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少阴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咳上气喘也。

    (疾病十一。)

    二阳之病发心脾,其传为息贲。

    (疾病六。)

    一阳发病,少气善咳。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

    (疾病六。)

    足太阴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足厥阴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

    (疾病十。)

    足太阴,厥气上逆则霍乱。

    (经络五。)

    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疾病十二.)

    胃为气逆为哕为恐。

    (疾病二十五。)

    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肺主为哕。

    (疾病七十九。)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疾病类六十六。)

    心脉小甚为善哕。肺脉滑甚为息贲上气。肝脉缓甚为善呕。肾脉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

    (脉色十九。)

    肝脉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

    (脉色二十。)

    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疾病八十二。)

    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

    (疾病九。)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

    (疾病六十七。)

    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针刺四十七。)

    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

    (疾病十四。)

    秋脉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脉色十。)

    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疾病二十六。)

    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针刺五十三。)

    病深者,其声哕。

    (针刺九。)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

    (针刺六十四。)

    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脉色二十五。)

    太阴终者,善噫善呕。

    (疾病九十七。)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王肯堂
  •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作者:
    王肯堂
  •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作者:
    王肯堂
  •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作者:
    王肯堂
  •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作者:
    李用粹
  • 作者:
    唐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