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地黄(图缺)
生者甘寒入肾.凉血补阴.熟则温浓培元.填精益髓.细生地.柔细和营.在外证可以养阴不腻.鲜生地.新鲜散血.虽壮水实则清胃偏长.(地黄出怀庆者佳.今河南河内等处皆种之.其根长四五寸.外赤内黄.得土之正气.状如胡萝卜之形.晒之则干而黑.今之所用生地黄.已得丙火 炼.其寒性已退.养阴益血之功.不寒不腻.洵为上品.细者即旁生小枝.功虽相似.而无腻滞之性.有流动之机.故一切痘疹疮疡皆用之.生地未经蒸晒.即今之所为鲜生地.色黄味甘性寒.专入脾胃.散血清热.凡热邪内干营分.胃阴告竭者.颇属相宜.熟地即生地蒸晒极熟.色黑如漆.味如甘饴.寒转为温.自能独入肾家.填精补血.为培助下元之首药.如脾虚有湿者.不宜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