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一疠疡所患,非止一脏,然其气血无有弗伤,兼症无有弗杂,况积岁而发现于外,须分经络经云∶真气夺则虚,邪气胜则实。凡云病属有余,当认为不足。
一疠疡当知有变有类之不同,而治法有汗有下有砭刺攻补之不一。盖兼症当审轻重,变症当。盖虚者形气虚也,实者病气实而形气则虚也。
一疠疡砭刺之法,子和张先生,谓一汗抵千针。盖以砭血不如发汗之周遍也,然发汗即出血毒蕴结于脏,非荡涤其内则不能痊。若毒在外者,非砭刺遍身患处,及两臂腿腕两手足指缝各出血,其毒必不能散。若表里俱受毒者,非外砭内泄其毒,决不能退。若上体患多,宜用醉仙散,取其内蓄恶血于齿缝中出,及刺手指缝并臂腕,以去肌表毒血;下体患多,宜用再造散,令恶血陈虫于谷道中出,仍针足指缝并腿腕,隔一二日更刺之,以血赤为度。如有寒热头疼等症,当大补血气。
一疠疡服轻粉之剂,若腹痛去后兼有脓秽之物,不可用药止之。若口舌肿痛,秽水时流,作血发热,而大便秘结,此为热毒内淫,宜用黄连解毒汤。若大便调和,用济生犀角地黄汤。若秽水虽尽,口舌不愈,或发热作渴,而不饮冷,此为虚热也,宜用七味白术散。
一疠疡手足或腿臂或各指拳挛者,由阴火炽盛,亏损气血,当用加味逍遥散加生地黄及换肌散兼服。
一疠疡生虫者,五方风邪翕合,相火制金,木盛所化,内食五脏,而症见于外也。宜用升麻肝经虚热者,佐以加味逍遥散、六味地黄丸。
一疠疡久而不愈,有不慎起居饮食,内火妄动者;有脏腑伤损,气血疲乏者;有用攻伐之物,气血愈亏者;有不分兼变相杂,用药失宜者;有病患讳疾忌医者。
一疠疡愈而复发,有不戒浓味,内热伤脾者;有不戒房劳,火动伤肾者;有不戒七情,血气。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一疠疡所患,非止一脏,然其气血无有弗伤,兼症无有弗杂,况积岁而发现于外,须分经络经云∶真气夺则虚,邪气胜则实。凡云病属有余,当认为不足。
一疠疡当知有变有类之不同,而治法有汗有下有砭刺攻补之不一。盖兼症当审轻重,变症当。盖虚者形气虚也,实者病气实而形气则虚也。
一疠疡砭刺之法,子和张先生,谓一汗抵千针。盖以砭血不如发汗之周遍也,然发汗即出血毒蕴结于脏,非荡涤其内则不能痊。若毒在外者,非砭刺遍身患处,及两臂腿腕两手足指缝各出血,其毒必不能散。若表里俱受毒者,非外砭内泄其毒,决不能退。若上体患多,宜用醉仙散,取其内蓄恶血于齿缝中出,及刺手指缝并臂腕,以去肌表毒血;下体患多,宜用再造散,令恶血陈虫于谷道中出,仍针足指缝并腿腕,隔一二日更刺之,以血赤为度。如有寒热头疼等症,当大补血气。
一疠疡服轻粉之剂,若腹痛去后兼有脓秽之物,不可用药止之。若口舌肿痛,秽水时流,作血发热,而大便秘结,此为热毒内淫,宜用黄连解毒汤。若大便调和,用济生犀角地黄汤。若秽水虽尽,口舌不愈,或发热作渴,而不饮冷,此为虚热也,宜用七味白术散。
一疠疡手足或腿臂或各指拳挛者,由阴火炽盛,亏损气血,当用加味逍遥散加生地黄及换肌散兼服。
一疠疡生虫者,五方风邪翕合,相火制金,木盛所化,内食五脏,而症见于外也。宜用升麻肝经虚热者,佐以加味逍遥散、六味地黄丸。
一疠疡久而不愈,有不慎起居饮食,内火妄动者;有脏腑伤损,气血疲乏者;有用攻伐之物,气血愈亏者;有不分兼变相杂,用药失宜者;有病患讳疾忌医者。
一疠疡愈而复发,有不戒浓味,内热伤脾者;有不戒房劳,火动伤肾者;有不戒七情,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