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此言阴气谓脏气,脏为阴也,以表情欲躁扰乃伤脏,饮食不节则伤腑,因不同而同为内伤本元,因此外邪得以聚而成痹也。夫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故阴气静,则精神藏,若躁扰,则消耗而亡矣。饮食本以滋养,如不节而倍多,则反伤肠胃。凡偏驳不纯者,皆名淫气,伤寒本元,本元伤则淫气聚,而正气痹矣。故如淫气而喘息者,知其痹聚在肺也;淫气而忧思难释者,知其痹聚在心也;淫气而遗溺者,知其痹聚在肾也;淫气而乏竭无力者,知其痹聚在肝也;淫气而肌绝者,知其痹聚在脾也。肌绝谓无阳气煦和,不知痛痒也。诸痹不已,则内伤本元益甚也。如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其病易已;若寒湿阴邪,则凝滞难愈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此言邪痹浅深不同,而愈有难易,其邪入脏,则本元气竭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