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厘正按摩要术》 察唇口

    作者: 张振鉴

    经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脾败而见鱼口,则啼不出声。(《集成》)

    肺主气,发于声出于口为言,肺绝,故声如鸦声也。(《集成》)

    唇属脾,红紫热也,又主虫啮积痛。淡白虚也,又主吐涎呕逆诸失血证。黑者,脾将绝也,主无治。(顾练江)

    唇红而吐,胃热也。唇白而吐,胃虚也。唇色平常而吐,作伤胃论。(《指南》)

    人中青,主不食,大便难通。(《大全》)

    唇蹇而缩,不能盖齿者,脾绝也。口角流涎者,脾冷也。(《大全》)

    凡病者人中平满为唇反,唇反者,肉先死。(顾练江)

    凡唇口肿赤而齿焦者,是热极。唇燥裂者亦热。(顾练江)

    凡唇口青黑者,是寒极,唇黄者,主脾受积热。(顾练江)

    小儿唇红如丹,即发渴候,红甚焦黑则危。(《折衷》)

    上唇生疮,虫食其脏。下唇生疮,虫食其肛。(《伤寒》狐蜮证)

    口甜,是肝热脾湿,胃有痰滞也。口咸,是肾水上泛,肾热也。口淡,胃热也。口辛,肺热也。口臭,胃热也。口苦是心热又或胆热也。口酸,肝热也。又或脾胃气弱,木乘土位所致也。(顾练江)

    口干,脾热也,口燥,胃家热极也。(顾练江)

    口有血腥味者胃热。口不知食味者津液伤。(惕厉子)

    唇口生疮,声哑者虫积。唇紫者亦虫积。(惕厉子)

    唇燥舌干者脾热,唇焦赤者脾热,唇燥裂者亦脾热。(周于蕃)

    小儿口如鱼嘴尖起者死,口中气出不返者死,环口黧黑者死。(周于蕃)

    口张、脚肿、脉绝者,五日死。口中不仁者外感。口燥齿干形脱者,不治。(周于蕃)

    按∶经脉篇∶脉不营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难经》二十四难曰∶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营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肉满,肉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徐灵胎注∶满浮肿也,肉肿则唇亦肿,而反出于外也。藏象论∶脾,其华在唇。唇色不一,虚实寒热从此分,死生亦从此决,辨证者可忽乎哉。(惕厉子)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未知
  •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作者:
    虞传
  •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作者:
    楼英
  • 作者:
  • 作者:
    张锡纯
  • 作者:
    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