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入门》(公元 1624 年)明.李榳着。八卷。内容为脏腑图,明以前医家简介,经络、脏腑、诊断、针灸、本草、外感、内伤、杂病、妇幼、外科、用药赋、古方歌括、急救、怪病、治 法、习医规格等。
查古籍
《医学入门》(公元 1624 年)明.李榳着。八卷。内容为脏腑图,明以前医家简介,经络、脏腑、诊断、针灸、本草、外感、内伤、杂病、妇幼、外科、用药赋、古方歌括、急救、怪病、治 法、习医规格等。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夫饮入于胃,犹海之行云气于天下;谷入于胃,由脾土之转输于四旁。是以水谷之津液,各走其道,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皮肉筋骨,咸以资生,故曰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是止浊中之浊者,归于大肠、小肠、膀胱,而为粪为溺也。夫劳怯、膈、胀之证,或久嗽而伤肺,或郁怒以伤肝,或不得志意而心脾之气不舒,或过于劳伤而肾藏之精渐绝,入胃之药食,不能输布于五经,惟走肠胃而为秽浊,故虽久服而毫无效验也。即误服其药饵,亦不觉其有损,用参、苓之神品,亦不能受其精华,此皆郁逆之为故耳!以致精神日减,肌肉日消,而渐无生气矣。胀满之病,在于肠胃之外,郛郭之中,如脾不营运,则药食更不能及。知阴阳升降之理,五行运化之道者,先当理其脾胃焉。土气化而灌溉四旁,坤德浓而资生万物,津液生而阴火伏,地天泰而否隔消,脾气营运则胀满日减,筋骨濡润则瘫痪可强。此端本澄源之大道也。若不知治本,惟以凉润之药,欲其降火生津,润下饮食。夫脾喜燥而肺恶寒,脾土湿则不能输运,肺气寒则不能通调,以致津液不生,痰涎反甚,阴火炎而咳嗽频,上下否而隔胀愈剧矣。(阴火不可扑灭,遇水愈炽,得所生之真精而后能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