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临床基础检验学》 六、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传播性疾病

    输血是抢救生命与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但输血也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有时甚至危及生命,一般把输血引起的问题分为不良反应与传播性疾病两大类。

    (一)输血不良反应

    可以按反应发生的时间及免疫状态分类,也可按所输血液成分分类。但不管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均应及时分析原因,确定诊断,及时处理。如在输血过程中发生反应则应即刻中止输血,工应考虑在下次输血时采取预防措施。常见输血不良的反应表4-20。

    表4-20 输血不良反应分类(按时间与免疫状态)

    反应种类一般病原病因即发反应免疫性溶血反应(有明显症状)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荨麻疹
    非心原性肺水肿红细胞血型不合
    白细胞抗体
    IGA抗体
    血浆蛋白抗体
    白细胞、血小板体非免疫性高热(有休克)
    充血性心力衰竭
    溶血
    空气栓塞
    出血倾向
    枸橼酸钠中毒
    钾中毒、血液酸化、高血氨
    溶血反应细菌污染
    循环负荷过重
    血液物理性破坏,如冰冻或过热,药物与非等渗物的混入等
    加压输血与输血操作不严
    输大量陈旧血
    输大量ACD血后引起低钙血症
    输大量陈旧血迟发免疫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输血生紫癜
    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或血
    浆蛋白的同种(异体)免疫对红细胞抗原的回忆性抗体
    植入有功能的淋巴细胞
    血小板体(常为PA1抗体)
    抗原抗体反应反应非免疫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血栓性静脉炎
    疾病传播: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疟疾
    巨细胞病毒感染多次输血(100次以上)
    插入静脉的塑料导管
    有关的微生物传播

    (二)输血传播性疾病

    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均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常见的有乙型、丙型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疟疾,弓形体病等。此旬,如血液被细菌污染,可使受血者由此引起菌血症,严重者可致败血症。在由输血引起的疾病中,艾滋病危害性最大。

    1.肝炎:输血后肝炎的传播情况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献血者人群中肝炎流行情况;②所用的检测肝炎试验的灵敏度与特异性;③血浆制品中肝炎病毒灭活效果,近年来由于采用了比较灵敏的乙型与丙肝炎的筛选试验,传播率明显下降,但仍不能免其发生,尤其以使用混合血浆制品时可能性为大。

    2.艾滋病输入HIV感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可患艾滋病。HIV既存在于血浆中,也存在于细胞中,所以输入全血、细胞成分、血浆或其制品,均能传播艾滋病。血友病患者因常输入用大人份数混合血浆制备的浓缩Ⅷ因子,而感染艾滋病的机会更多。

    3.巨细胞病毒输血也是巨细胞病毒感染途径之一,且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受血者。如早产儿,先天性免疫缺陷者、器官移植患者等。在库CMV存活时间较短,所以输库存血比输新生鲜血传播CMV的机会少。

    4.疟疾输全血或成分血均厅传播疟疾原虫,疟原虫在冷冻细胞中楞存活数年之久。输血传播疟疾的潜伏期输入疟原虫数量及种属有关。

    5.梅毒献血者患梅毒并处于梅毒螺旋体血症阶段,可以传播梅毒。梅毒螺旋体中体外生活能力低,4摄氏度时生存48-72h,40摄氏度传染力,100摄氏度立即死亡,近年来我国性病增加,因此对预防输血传播梅毒应给予高度重视。

    6.其它。此外当献血者有EB病毒感染、黑热病、回归热泪盈眶、弓形体感染时,均有可能通过输血传播。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