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临床基础检验学》 四、血块收缩试验

    [原理] 完全凝固的新鲜血块,在血小板收缩蛋白的作用下,使纤维蛋白网收缩,血块缩小,血清析出,使血块的止血作用更加牢固,在一定的条件下,按规定的时间观察血块收缩情况或计算血块收缩率,即为血块收缩试验。CRT与血小板数量与质量、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和因子Ⅻ浓度以及血小板数量有关,但主要反映了血小板的质量。

    [方法学评价]

    1.定性法:静脉血(可利用度管法凝血时间测定后血标本)静置于37摄多度水浴箱中,在不同时间内分别观察血块收缩情况。本法为简单的定性方法,可作为临床上粗略判断血小板的功能之用。有条件的单位,最好采用血块收缩定量法试验,结果较准确。

    2.定量法:①全血定量法(Macfarlane法):将静脉血注入有刻度的离心管,待血凝固后增除血块,再将离心管血清离心后,读取血清量,计算血块收缩率。此法需同时作用红细胞比积测定。②血浆定量法:先制备富血小板血浆,然后加入氯化钙或凝血酶,使血浆凝固,去除血浆凝块,读取血精体积,再计算血块收缩率。由于有更准确的血小板功能实验,CRT现已少用。

    [参考值] 定性法:30-60min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定量法:Macfarlane法48-60%

    血浆法:>40%

    [临床意义]

    1.血块收缩不良或血块不收缩见于:①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②血小板数减少:当血小板数小于50×109/L时,血块收缩显著减退,如ITP;③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的严重减少;④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由于血块内红细胞多,体积大,血块收缩受到限制);⑤异常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

    2.血块过度收缩见于:①先天性或获得性因子Ⅷ缺乏症;②严重贫血(红细胞少血块收缩程度增加)。

更多中医书籍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赵宜真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