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1.晕厥:在口腔局部麻醉和拔牙术中,有时出现晕厥,其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胸闷、脉快而弱,心悸、甚至晕倒。一般多与精神过度紧张、空腹、休息睡眠不足、体质较差有关。处理方法:立即平卧或头低足高位,针刺人中、松解衣服腰带、用棉球蘸少许芳香亚醑或氨水作鼻吸入,一般在短时间内即可恢复。预防方法:先给病人作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顾虑情绪,空腹者嘱先进食后拔牙,疲倦睡眠不足或体质较差者,劝嘱病员休息好后,改日再来拔牙。
2.出血:首先要查清出血原因,区别情况给予不同处理。
局部因素出血:牙龈撕裂造成出血,可缝合牙龈以止血。牙槽小血管破裂出血,可用止血粉、明胶海棉、然后棉卷加压止血。仍不易止血者可用碘仿纱条填塞,并将其缝合;固定于牙龈上,待24-48小时后逐渐取出。
全身因素出血:如血液病、肝脏病等影响拔牙创出血,除进行局部止血外,还须根据不同病情采取全身治疗措施,如注射止血药物、输血等。
3.干槽症:是在拔牙后,牙槽窝内血凝块腐败分解,骨壁裸露,继发感染,剧烈疼痛,严重者影响半侧头痛,夜不能眠,症状可持续10-15天以上。多由于拔牙时创伤较大,时间较长,异物感染等因素所引起的。处理:先用3%过氧化氢液、生理盐水洗净伤口,然后用碘仿纱条加丁香油、抗菌素放牙槽窝内。同时内服镇痛消炎药物,保持口腔清洁,每天或隔日换药一次,可逐渐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