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341? )晋、葛洪(稚川)着。八卷。用简易的处方和易得的药物,在仓促发病时可以应用。经梁.陶弘景增补,金.杨用道又加附方。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1.期门∶二穴,肝之募。在不容傍一寸五分,直两乳第二肋端,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治胸中烦热,贲豚上下,目青而呕,霍乱泄利,腹坚硬大,喘不得安卧,胁下积气,女子产后余疾,食饮不下,胸胁支满,心中切痛,善噫。若伤寒过经不解,当针期门,使经不传。针入四分,可灸五壮。
2.日月∶二穴,胆之募。在期门下五分,足太阴、少阳、阳维之会。治太息善悲,小腹热,欲走多唾,言语不正,四肢不收。可灸五壮,针入七分。
3.腹哀∶二穴在日月下一寸五分,足太阴、阴维之会。治大便脓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针入三分。
4.大横∶二穴在腹哀下三寸五分,直脐傍,足太阴、阴维之会。疗大风,逆气,多寒,善悲。可灸五壮,针入七分。
5.腹结∶二穴在大横下三分,一名肠窟。治绕脐痛,上冲抢心,腹寒泄利,咳逆。针入七分,可灸五壮。
6.府舍∶二穴在腹结下三寸,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交会。此三脉上下三入腹,络肝脾,结心肺,从胁上至肩,此太阴 三阴、阳明支别。治疝痛,脾中急痛,循胁上下抢心,腹满积聚,厥气,霍乱。针入七分,可灸五壮。
7.冲门∶二穴,一名慈宫。上去大横五寸,府舍下横骨两端,约中动脉,足太阴、厥阴之会。治腹寒气满,积聚疼,淫泺,阴疝,难乳子,上冲心,不得息。针入七分,可灸五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