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戴云∶有痰喘,有气急喘,有胃虚喘,有火炎上喘。痰喘者,凡喘便有痰声。气急喘者,呼吸急促而无痰声。有胃虚喘者,抬肩、撷肚、喘而不休。火炎上喘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大概胃中有实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咽坠下稠痰,喘即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虚,治以燥热之药者,以火济火也。昔叶都督患此,诸医作胃虚治之,不愈。后以导水丸利五六次而安矣。
凡久喘,未发以扶正气为要,已发以攻邪为主。
有气虚短气而喘,有痰亦短气而喘。
有阴虚,自小腹下火起而上者。
喘急有风痰者,妇人大全方千缗汤。
阴虚有痰喘急者,补阴降火。四物汤加枳壳、半夏。
气虚者,人参、蜜炙黄柏、麦门冬、地骨皮之类。
大概喘急之病,甚不可用苦药凉药,火气盛故也。可用导痰汤加千缗汤治之。
诸喘不止者,用劫药一二帖则止之。劫药之后,因痰治痰,因火治火。椒目碾极细末,用一二钱以生姜汤调下,止之。
又法∶用萝卜子蒸熟为君,皂角烧灰,等分为末,以生姜汁炼蜜为丸,小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噙化下之。效。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戴云∶有痰喘,有气急喘,有胃虚喘,有火炎上喘。痰喘者,凡喘便有痰声。气急喘者,呼吸急促而无痰声。有胃虚喘者,抬肩、撷肚、喘而不休。火炎上喘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大概胃中有实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咽坠下稠痰,喘即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虚,治以燥热之药者,以火济火也。昔叶都督患此,诸医作胃虚治之,不愈。后以导水丸利五六次而安矣。
凡久喘,未发以扶正气为要,已发以攻邪为主。
有气虚短气而喘,有痰亦短气而喘。
有阴虚,自小腹下火起而上者。
喘急有风痰者,妇人大全方千缗汤。
阴虚有痰喘急者,补阴降火。四物汤加枳壳、半夏。
气虚者,人参、蜜炙黄柏、麦门冬、地骨皮之类。
大概喘急之病,甚不可用苦药凉药,火气盛故也。可用导痰汤加千缗汤治之。
诸喘不止者,用劫药一二帖则止之。劫药之后,因痰治痰,因火治火。椒目碾极细末,用一二钱以生姜汤调下,止之。
又法∶用萝卜子蒸熟为君,皂角烧灰,等分为末,以生姜汁炼蜜为丸,小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噙化下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