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金匮翼》 诸痢治法统论

    作者: 尤怡

    痢疾古名滞下,亦名肠 。以其滞涩肠脏,下多不快而 有声也。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或下肠垢而无糟粕,或糟粕相杂,虽有痛不痛之异,然皆里急后重,逼迫恼人。痢疾古有赤热白冷,及五色分属五脏之辨,然脏腑寒热,当以脉症互参,虽有前说,存之而已,若执此认病,泥矣。

    《准绳》谓后重因邪压大肠坠下者,当用大黄、槟榔辈。如罗谦甫水煮木香膏、东垣白术安胃散等方。泻其所压之邪,则后重自除。若邪已泻,其重仍在者,知大肠虚滑,不能自收而重,当用御米壳等涩剂,固其滑,收其气。用亦愈也。议论自正,但水煮木香、白术安胃二方,皆以御米壳为君,且有乌梅、五味子、白芍、诃子,并无槟榔、大黄,而云然者,岂未之察耶。

    又谓大肠为邪坠下之重,其重至圊后不减,大肠虚滑不收之重,其重至圊后随减。愚谓邪坠之重,圊后当减;虚滑之重,圊后不减。兹反言之,亦有误耶。

    又谓休息痢多因兜住积滞,以致时作时止,宜四君子吞驻车丸,再投去积,却用兜剂。

    按∶四君、驻车都非去积之剂,然议论自正。

    败毒散,发散风湿,益元散解利热邪,故俱治发热下利。

    治痢大法∶后重者宜下;腹痛者宜和;身重者除湿;脉弦者去风;脓血稠粘,以重药竭之;身冷自汗,以毒药温之;风邪内缩者,汗之则愈; 溏为利者,温之而已。又曰∶在表者发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内疏之,小便涩者分利之,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过者止之。

    又曰∶食寒冷者,宜温热以消导之;伤湿热者,宜苦寒以内疏之;风邪内陷者升举之;湿气内盛者分利之;里急者下之;后重者调之;腹痛者和之;洞泄肠鸣无力,不及拈衣,脉细微而弱者,温之收之;脓血稠粘,数至圊而不能便,脉洪大而有力者,下之寒之。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作者:
    陈三山
  • 本草著作。《友渔斋医话》丛书之第六种。1卷。清黄凯钧(退庵)撰。刊于嘉庆七年(1812年)。选临床常用药物309味,不分部类,大致按植物、矿物、动物为序排列。每药简明扼要地介绍其临症运用要点,所附个人经验,每出新意,甚切实用。现存初刊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作者:
  • 作者:
    杜文燮
  • 作者:
  • 作者:
  •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作者:
    王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