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查古籍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宣、除风热、定惊.
甘微苦寒.除心热.平肝风.舒筋除眩.下气宽中.治大人头旋目眩.小儿惊啼螈 .(筋急而缩为螈、筋缓而舒为 、伸缩不已为螈 、今谓之搐搦.)客忤胎风.发斑疹.主肝风相火之病.风静火息.则诸证自平.(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祛肝风而不燥.庶几中和.故小儿科珍之.但性稍寒.无火者勿服.有刺类钓钩.故名.藤细多钩者良.(去梗、纯用嫩钩、其功十倍.)久煎则无力.(俟他药煎就、方入钩藤、一二沸即起、颇得力也.
圣惠方、治卒得痫疾、钩藤、炙甘草各二钱、水煎服、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