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金匮方歌括》 赤小豆当归散

    作者: 陈念祖

    治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此方主之。并治先便后血。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十分。)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眼赤黑变多般。小豆生芽曝令干。豆取三升归十分。杵调浆水日三餐。

    元犀按。此治湿热侵阴之病。大抵湿变为热则偏重于热。少阴主君火。厥阴主风木。中见少出火极似水之色。主以赤豆去湿清热解毒。治少阴之病。当归导热养血。治厥阴之病。下以浆水。以和胃气。胃气与少阴和。则为火土合德。胃气与厥阴和。则为土木无忤。微乎微乎。

    又按。或谓是狐惑病。或谓是阴阳毒病。然二者皆湿热蕴毒之病。金匮列于二证交界处。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伤寒贯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广生)着。四卷。首论痈疽的脉、因、症、治、次依人体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种外科疾患的辨证处方。扩充了外科的治疗范围,丰富了外科的治疗方法。

    作者:
    赵濂
  • 作者:
    江考卿
  • 《伤科汇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着。十二卷。汇集清以前各家之说参以家传之法而成书。主要内容有伤科理论、解剖、手法、内外各证、医案、用药处方等。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