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血痹、虚劳,非一病也,而证有相通。血痹之证,必因于虚劳,所谓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是也。虚劳之病,必致于血痹,所谓中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是也。
盖劳伤在乎气,而病成在乎血,二十二难解《灵枢·经脉》之文: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滞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缘气无形而难病,病必由于血瘀,血有质而易病,病必由于气凝。气倡而血随之,故气动则血病也。其未结而方瘀,由上亡于吐衄而下脱于便溺,其既瘀而又结,则浅聚于经络而深积于脏腑。其方瘀而亡脱,以阴气堙郁而中寒也,其既结而积聚,则阳气壅阻而变热也。而其先,总缘于土虚。土虚则火热而水寒,金烁而木枯,中枢败而四维不转,故火金伤而神气病于上,水木损而精血病于下。会仲景建中之义,则血痹、虚劳之病,随处逢源矣。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伤寒明理论》(公元 1156 年)金.成无己着。三卷。对于《伤寒论》的 50 个证作了分析此较。 附方论一卷,论仲景方 20 首的方义。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血痹、虚劳,非一病也,而证有相通。血痹之证,必因于虚劳,所谓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是也。虚劳之病,必致于血痹,所谓中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是也。
盖劳伤在乎气,而病成在乎血,二十二难解《灵枢·经脉》之文: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滞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缘气无形而难病,病必由于血瘀,血有质而易病,病必由于气凝。气倡而血随之,故气动则血病也。其未结而方瘀,由上亡于吐衄而下脱于便溺,其既瘀而又结,则浅聚于经络而深积于脏腑。其方瘀而亡脱,以阴气堙郁而中寒也,其既结而积聚,则阳气壅阻而变热也。而其先,总缘于土虚。土虚则火热而水寒,金烁而木枯,中枢败而四维不转,故火金伤而神气病于上,水木损而精血病于下。会仲景建中之义,则血痹、虚劳之病,随处逢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