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金匮悬解》 疟病三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疟论: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亦以时作,名曰温疟。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温疟先热后寒,缘冬月中风,泄其卫气。风愈泄而卫愈闭,遏其营血,郁而为热。后伤于寒,皮毛敛束,而风不能泄,营热更郁。营血司于肝木而生于肾水,冬时肾水蛰藏而肝木已枯,此热遂藏骨髓之中。至春乙木萌生,阳气大发,骨髓之热,可以出矣(肾主骨髓,乙木生于肾水,故骨髓之热,当随木气外出),而外为寒束,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燔烁,肌肉消减之时,腠理发泄,邪可出矣。即不遇大暑,或有所用力烦劳,气蒸汗流,邪亦出矣。热邪与汗皆出,表里如焚,于是阳盛而阴虚。物极必反,阳气盛极而衰,复反故位,阴气续复,渐而翕聚,是以寒生。此温疟之义也。

    温疟即瘅疟之轻者,其热未极,则阳衰阴复,能作后寒,是谓温疟。热极阴亡,后寒不作,是谓瘅疟。曰身无寒,但热,仲景指温疟之重者而言,即瘅疟也。骨节者,身之溪谷,肾水之所潮汐,热极水枯,故骨节烦疼。呕者,热盛而胃逆也。白虎加桂枝汤,石膏、知母,清金而泻热,甘草、粳米,益气而生津,桂枝行经而达表也(风寒在表,故热藏骨髓,桂枝解散风寒,引骨髓之热外达于皮毛也)。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顾德华
  • 作者:
    赵献可
  • 作者:
    韩懋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是春秋战国前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

    作者:
  • (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是春秋战国前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

    作者:
  • 作者:
    张志聪
  • 作者:
    王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