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足之三阴,自足走胸,手之三阴,自胸走手,肝中寒者,足之厥阴下陷,手之厥阴上逆。手厥阴之脉,入肘下臂,两臂无气,故痿而不举。《灵枢·经脉》: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木陷风生,故舌本燥。“经脉”:胆足少阳之经,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肝胆同气,阳盛则怒,阴盛则悲也。肝脉上贯胸膈,风木郁冲,故胸中痛。厥阴行身之侧,经气郁缩,转侧痛生,故不得转侧。脾土被刑,饮食不化,故食则吐逆。食下之时,土困肝郁,风木疏泄,是以汗出也。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编。原六十卷。经王孟英新增重编为三十六卷。 分 345 门,集录清以前历代名医的验案,包括临床各科,尤以温热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语。
《血证论》(公元 1885 年)清.唐宗海(容川)着。八卷。阐述气血关系,血证的病机及其疗法,极有心得。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足之三阴,自足走胸,手之三阴,自胸走手,肝中寒者,足之厥阴下陷,手之厥阴上逆。手厥阴之脉,入肘下臂,两臂无气,故痿而不举。《灵枢·经脉》: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木陷风生,故舌本燥。“经脉”:胆足少阳之经,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肝胆同气,阳盛则怒,阴盛则悲也。肝脉上贯胸膈,风木郁冲,故胸中痛。厥阴行身之侧,经气郁缩,转侧痛生,故不得转侧。脾土被刑,饮食不化,故食则吐逆。食下之时,土困肝郁,风木疏泄,是以汗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