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解围元薮》 干风

    作者: 沈之问

    此症身无痛处,惟生灰白斑点,与常皮肉略异,肌肤干燥,手心足底发热,身体渐瘪,血液干枯。初视轻易不治,久则气消、血枯、倦困、气短、减食、无精、若周身干瘪,皮肉不仁,已难治矣。由大怒、大忿、大勇、大怯、战兢、惊恐,或酒色过度,或抱怨不舒风湿不知而自中,寒暑不避而暗伤,妄餐、努力、忍饥、劳神,以致脾土败坏,闭塞元神也。以神仙换骨丹,二八济阳丹,神效追风丸,救苦回生丹,升天脑麝散等方,与紫云风一般选用。此种又可用蒸、洗之法,须行气、补血、大养元神,以活肤腠。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叶天士
  • 作者:
    周扬俊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