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此症初起于眉棱骨上,或起面类间,发生 穿,烂为疮,开大如钱,或遍身先发小疮,遂变为烂,其症但有脓水流出,变成干堆粘污,结秽积浓甚,腥汗流涎粘沾着之处,即烂为疮。
从首至足,身癞、眼坍、鼻折、唇翻,又名眉风。由贪酒、好色、不避风湿,肝血凝结,心火泛蒸,阳气堕散也。急以补旧汤、苦参丸、大消风散等药服之,外用淋洗、擦药,大补气血为主。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此症初起于眉棱骨上,或起面类间,发生 穿,烂为疮,开大如钱,或遍身先发小疮,遂变为烂,其症但有脓水流出,变成干堆粘污,结秽积浓甚,腥汗流涎粘沾着之处,即烂为疮。
从首至足,身癞、眼坍、鼻折、唇翻,又名眉风。由贪酒、好色、不避风湿,肝血凝结,心火泛蒸,阳气堕散也。急以补旧汤、苦参丸、大消风散等药服之,外用淋洗、擦药,大补气血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