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附∶预防)疮疡之证,必因膏粱浓味,或恚怒郁结,致毒火蕴蓄。渐觉心烦躁热,口作大渴,引饮不休,食已即饥,乃欲发痈疽之候。当急服清火解毒之药而预防之,可免斯患。如患后因脓水泄其津液,亦至口渴不已,无问初重,溃后作渴,竹叶黄汤;脉数无力,口干,补中益气汤;便秘,清凉饮;尺脉洪大,按之无力,用加减八味丸。若口燥舌黄,渴欲饮水,此丸尤妙。渴与口干不同,若用丹药镇坠,祸不旋踵。惟截嫩桑枝同五味子煎汤饮,可以救阳水。
《本草从新》(公元 1757 年)清.吴仪洛(遵程)着。 十八卷。以《本草备要》为依据,一部分照旧,一部分增改,较为完善 。
(附∶预防)疮疡之证,必因膏粱浓味,或恚怒郁结,致毒火蕴蓄。渐觉心烦躁热,口作大渴,引饮不休,食已即饥,乃欲发痈疽之候。当急服清火解毒之药而预防之,可免斯患。如患后因脓水泄其津液,亦至口渴不已,无问初重,溃后作渴,竹叶黄汤;脉数无力,口干,补中益气汤;便秘,清凉饮;尺脉洪大,按之无力,用加减八味丸。若口燥舌黄,渴欲饮水,此丸尤妙。渴与口干不同,若用丹药镇坠,祸不旋踵。惟截嫩桑枝同五味子煎汤饮,可以救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