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附∶恶心)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又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是证总属胃气不和,然有寒、热、痰、食、风邪、气逆、久病胃虚之异,必当详辨。胃寒者,恶寒恶食。朝餐暮吐,清水涎沫。喜热物,脉沉迟。胃热者,食入即呕,躁闷烦渴,吐味酸苦,思食冷物,脉洪大。痰饮则吐有痰涎,食积则胀嗳酸腐,风邪则暴发而甚,气逆则胸膈郁遏,胃虚则不能纳食,各以脉理参酌。呕属阳明,有声有物,宜生姜为主;吐属太阳,有物无声,陈皮为主;哕属少阳,有声无物,半夏为主。
主方
半夏陈皮苍术浓朴藿香(各一钱)甘草(三分)加生姜七片,枣二枚,水煎成,入姜汁服。不能咽药者,另以生姜捣细,陈皮,炒糯米泡汤,每药一口,随饮汤一口送。
寒呕加干姜、白术,以丁香、白蔻、砂仁,另研调服;热呕加竹茹、栀子、黄连(姜炒);痰加茯苓、南星、枳实;食加山楂、曲、芽、萝卜子、砂仁;风寒,香附、紫苏;气逆,香附、枳实、枇杷叶;久病,六君子(痰门)加丁、寇;吐蛔加黄连、川椒、乌梅、槟榔;酒加葛根、砂仁、白蔻、黄连、乌梅,诸吐大渴饮童便,切勿饮水,姜汤冷冻饮料;夏月,五苓散加陈皮、半夏、生姜;虚人神昏,人参一两煎服,或同米煮粥食。
半夏曲芽汤
治饮食积滞,痰涎壅盛,呕吐不已。
半夏陈皮茯苓枳壳槟榔神曲麦芽香附浓朴苍术(各一钱)甘草(三分)姜、枣煎服。
荆黄汤
治呕吐暴作,热气上逆,烦渴便秘。
荆芥大黄(各二钱)黄芩(一钱)甘草(六分)水煎,调槟榔末一钱服,或调胃承气汤。
姜橘汤
治病后或虚弱人一切呕吐,不纳药食。
橘红(四钱)生姜(七钱,略打破,湿纸包,煨,再打碎)枣一枚,粟米一撮,水煎细呷。
和中橘梗汤
(方见翻胃)上焦气热冲逆,食已暴吐,脉浮洪。
苏合香丸
(方见中寒)治冷呕。
青金丹
(方见翻胃)治冷热吐极,一服即止。
简便方
姜汁煎滚,白蜜炼熟,每姜汁一匙,入蜜二匙,白汤调,频服。
冷呕∶砂仁、白豆蔻,不时嚼咽。又陈年酱姜,嚼细,米汤下。
热呕∶黄连(姜炒),同柿蒂煎服。痰多加竹沥、姜汁。
干呕∶生姜、葛根取汁服;或甘蔗汁温服;或羊乳空心饮。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附∶恶心)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又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是证总属胃气不和,然有寒、热、痰、食、风邪、气逆、久病胃虚之异,必当详辨。胃寒者,恶寒恶食。朝餐暮吐,清水涎沫。喜热物,脉沉迟。胃热者,食入即呕,躁闷烦渴,吐味酸苦,思食冷物,脉洪大。痰饮则吐有痰涎,食积则胀嗳酸腐,风邪则暴发而甚,气逆则胸膈郁遏,胃虚则不能纳食,各以脉理参酌。呕属阳明,有声有物,宜生姜为主;吐属太阳,有物无声,陈皮为主;哕属少阳,有声无物,半夏为主。
主方
半夏陈皮苍术浓朴藿香(各一钱)甘草(三分)加生姜七片,枣二枚,水煎成,入姜汁服。不能咽药者,另以生姜捣细,陈皮,炒糯米泡汤,每药一口,随饮汤一口送。
寒呕加干姜、白术,以丁香、白蔻、砂仁,另研调服;热呕加竹茹、栀子、黄连(姜炒);痰加茯苓、南星、枳实;食加山楂、曲、芽、萝卜子、砂仁;风寒,香附、紫苏;气逆,香附、枳实、枇杷叶;久病,六君子(痰门)加丁、寇;吐蛔加黄连、川椒、乌梅、槟榔;酒加葛根、砂仁、白蔻、黄连、乌梅,诸吐大渴饮童便,切勿饮水,姜汤冷冻饮料;夏月,五苓散加陈皮、半夏、生姜;虚人神昏,人参一两煎服,或同米煮粥食。
半夏曲芽汤
治饮食积滞,痰涎壅盛,呕吐不已。
半夏陈皮茯苓枳壳槟榔神曲麦芽香附浓朴苍术(各一钱)甘草(三分)姜、枣煎服。
荆黄汤
治呕吐暴作,热气上逆,烦渴便秘。
荆芥大黄(各二钱)黄芩(一钱)甘草(六分)水煎,调槟榔末一钱服,或调胃承气汤。
姜橘汤
治病后或虚弱人一切呕吐,不纳药食。
橘红(四钱)生姜(七钱,略打破,湿纸包,煨,再打碎)枣一枚,粟米一撮,水煎细呷。
和中橘梗汤
(方见翻胃)上焦气热冲逆,食已暴吐,脉浮洪。
苏合香丸
(方见中寒)治冷呕。
青金丹
(方见翻胃)治冷热吐极,一服即止。
简便方
姜汁煎滚,白蜜炼熟,每姜汁一匙,入蜜二匙,白汤调,频服。
冷呕∶砂仁、白豆蔻,不时嚼咽。又陈年酱姜,嚼细,米汤下。
热呕∶黄连(姜炒),同柿蒂煎服。痰多加竹沥、姜汁。
干呕∶生姜、葛根取汁服;或甘蔗汁温服;或羊乳空心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