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雅内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赵学敏(恕轩)撰。四卷。为赵氏记录整理著名“铃医”(走方医)宗柏云的学术经验,并为之增删而成。书中记载多种治法及有效方剂,要求做到简、验、便、廉。
查古籍
《串雅内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赵学敏(恕轩)撰。四卷。为赵氏记录整理著名“铃医”(走方医)宗柏云的学术经验,并为之增删而成。书中记载多种治法及有效方剂,要求做到简、验、便、廉。
(公元 1241 年)宋.施发(政卿)着。三卷。先总论脉法,次辨明 24 种脉的形象和主病,最后叙述伤寒杂病 等 21 类病证的生死脉法,及妇人病脉、胎脉和小儿病的脉法等。
夫寒邪中人,阳经受病,太阳为首;阴经受病,少阴为先。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为表里,阴阳脏腑之配合也。然寒之初感,必入膀胱阳经而作热。若肾虚或因房劳遇寒,则邪乘虚直入少阴作寒,为阴证矣(根据中寒门)。如膀胱受邪,寒主收引,腠理闭塞其阳气,为遍身热,可即以发散药服之。腠理开,汗出而邪解,阳气得泄,身凉而愈。若此时逡巡畏缩,或药下不中病,则邪热渐传六经,变态百状,治疗最难。但能防之于未然,宁有深重之疾哉!盖风初感,肺先受之,必喷嚏鼻塞,头痛脑胀、恶风等候,乃风入之渐也。此际能增益衣衾,百凡戒谨,岂有伤风之患乎?如寒初感,腠理闭之,必足下微冷,身上觉寒,形体拘急,臂膝频欲舒挺为快,乃寒入之渐也。此际能断谷食,绝房帏,包首裹足,浓覆安卧,惟饮热姜、葱、茶汤,令有微汗出,过宿自然平复,岂有伤寒之患乎?若已感冒寒邪,初犹不觉,仍前作劳,强进饮食,邪气得腥酒谷味补助,所谓邪得补而愈盛是也,寒气必然入里,多至危怠。更犯色欲,必为阴证,为两感。皆由失于防微杜渐也。
有小愈病加者何?盖此证多日不食,必不饿死,必宜待热退,方可饮食。日数纵多,亦待热势将平,微与粥汤,养其胃气。热除,渐与薄粥,最忌腥酒。又有因病时热渴,误饮凉酒,遂致危亡者。经曰∶多食则复,食肉则遗,饮酒则剧,复感风寒劳复,皆难治。犯淫自病,名女劳复。无病者病,名阴阳易,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