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济生集》 酷暑

    作者: 未知

    夏月酷暑,产室宜清凉,恐热气逼蒸,使产妇热伤气分,头痛面赤,昏沉如醉,多致气乏不能产下,宜服六一散。并置凉水房中收暑,不宜凉台水阁,及睡竹席、竹床,若遇狂风阴雨,亦当谨避。

    夏月热产,虑感暑痧,无病者,万勿轻尝药饵,如无块痛,生化汤亦不必服。若陡患腹痛,先须防痧,可先用扭法试探,如一扭即红,多扭而紫及高起者,则患痧无疑矣。切不可认作血块痛。当须扭出,疏通滞血,大忌米汤粥饭,须待腹知饥饿,则痧势已平,方能进食。以干菜汤饭微温服,忌糖食油腻。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周扬俊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