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济世神验良方》 耳病门

    作者: 佚名

    辨证忿怒动胆火,左耳聋,宜龙荟丸。色欲动相火,右耳聋,宜地黄丸。醇酒浓味动胃火,双耳聋,宜通圣散,滚痰丸。三者之中,由忿怒居多,色欲伤肾难治。丹溪曰∶厥阴少阳热,当龙荟丸聪耳泻火。

    龙胆草(酒洗)当归(酒洗)栀子仁(炒)青皮黄芩各一两芦荟柴胡大黄青黛各五钱胆星三钱木香二钱五分麝香五分神曲糊丸如绿豆,姜汤下二十丸,日进三服,七日后用针砂、酒以通其气。

    通圣散通圣防风将军芍,薄荷芎归草朴硝,栀翘芩梗并白术,荆芥麻黄滑石膏。

    地黄丸(见补损)滚痰丸(见痰饮)针砂酒善通耳气。穿山甲(为末)一钱,针砂一两,拌一昼夜,播去山甲,以酒一碗,浸三四日,口内噙酒,外用绵裹磁石一块塞耳,以通为度。戒怒,戒色。

    一方用好磁石二块,锉如枣大,头略尖,上搽麝少许塞两耳,口噙生铁,一时两耳气通,飒飒有声,勤用五七次即愈。

    通明利气汤方治虚火上升,痰郁热,或闭或鸣。

    苍术(盐水炒)白术(瓦焙)香附(童便炒)生地(姜汁浸)槟榔各五分抚芎四分木□二分半甘草二分贝母一钱半陈皮一钱二分栀子仁黄柏玄参各一钱黄连黄芩(同用酒浸,猪胆汁拌,炙干)各七分竹沥,生姜煎,食后服。

    单方治耳鸣、耳聋。黄柏(去皮)八两,人乳拌匀,晒干,再用盐水炒褐色,为末,丸如梧子。每服百丸,空心盐汤下。治耳脓,先以绵杖榐净,剪猫嗑毛,烧灰存性掺入。

    又方明矾,发灰亦佳,治耳内忽大痛,或出血水,或如虫在内奔走,及干痛难忍用蜕皮烧灰存性,以鹅管吹入耳内。

    余论耳之重听,悉由于火,治之必用凉药,年少人不得不治,且能受凉剂,年高人苟非疼痛,便可以不治,倘过用凉剂,恐坏脾胃。余见一医,用巴豆、斑蝥、麝香、葱汁为丸,绵裹入耳,虽似暂开,旋又复重,而人之痛苦白受,若强用凉药,又岂止于痛苦已哉。谨识治耳臭,用干胭脂、海螵蛸,共为末,吹入耳中,愈。

    又方用人发烧灰存性,每日分许,吹入耳愈。

    治喉闭附方用荔枝草数茎,加牛腾草或艾叶少许,捣汁,以人乳点之,或口鼻内灌入,立可多用,用后,煎夏枯草汤饮之。

    治耳肾虚耳中作风水声。

    椒目巴豆菖蒲松脂各一钱共为末,以纸薄卷作筒塞耳,一日一换。一方,同以蜡为丸,如枣核塞耳。一方,无松脂。

    又方麝香五分,全蝎十四个。薄荷十四叶,裹上二样瓦上焙干,共为细末,滴水,捏作小塞耳内,极效。

    又方松香五钱,入铁锅内溶化,巴豆二十粒,为末,入松香内,用葱汁为丸,如莲子,用绵裹塞过夜。左聋塞右,右聋塞左,左右俱聋,次第塞之,其效如神。

    耳鸣风热上壅方苍术一钱五分防风一钱荆芥一钱蝉蜕一钱川芎五分僵蚕五分陈皮五分白茯苓五分栝蒌仁五分黄芩五分细辛三分水二钟,煎至七分,食前服。

    治耳内红肿痛极连翘黄芩玄参桔梗栀子(炒)生甘草牛蒡子龙胆草炒)板蓝根(即靛子)如感恼,加香附,煎服。外用蛇蜕(烧灰存性)吹耳。

    治耳脓枯矾龙骨黄丹胭脂(烧灰)各一钱麝香少许先以棉杖榐净,日日掺之,以愈为度。

    又方用猫下嗑毛灰吹之。一方用发灰,一方用枯矾。

    治气聋熏方(不拘年久)蕲艾一两磁石七钱()当门子二粒珍珠七粒(铁锅底上)以绵子铺热处,将黄蜡蜡之,分为数片,纸上摊艾,艾上掺药,卷作筒子,点火吹灭,侧耳熏之,既通,用艾塞耳,不见风。

更多中医书籍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活动自2003年开展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指导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深入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我局对各示范区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规律性经验和规范性做法进行提炼、整理,起草制定了《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在工作中参考使用。在试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联 系 人:严华国 吴 迪

    联系电话:010-65914966 65930672(传真)

    二○○九年八月五日

    作者:
  • 作者:
  • (约着成于东汉时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今有清.孙星衍等辑本若干种。 本书收药物 365 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后汉以前药物学的总结。

    学术价值:

    文献价值:我国现存最早之药学著作。

    理论价值: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之基础。

    实用价值:记载之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作者:
  • 作者:
    徐大椿
  • 作者:
    陈修园
  • 作者:
  • 作者:
    陈会撰、刘瑾补辑
  • 作者:
    吴亦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