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 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
学术价值:
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毛又云:夏令暑热炎蒸,湿浊上腾,人在蒸淫热迫中,设或正气不足,最易感病,矧南方地卑气薄,更多中痧吐泻之症。推其致病之原,或过于贪凉,风寒外受,或困于行路,暑湿相干,或口腹不慎,为冷腻所滞,或饮食不节,使输化失宜,或感时行疫疠之邪,或触秽恶不正之气,皆能致脾土不运,阴阳反戾,升降失司,卒然腹痛,上下奔迫,四肢厥冷,吐泻并作,津液顿亡,则宗筋失养,故足挛筋缩,先起两腿,或见四肢,名曰霍乱转筋,生死瞬息。年来此症大行,我色地窄人稠,互相传染,甚有一家数人,同时告毙,深可畏也。兹故不揣鄙陋,爰拟一方,名曰圣治,入夏可预合备用,如遇疫疠时行,痧暑并触,或感秽,或入病家心怀疑虑,胸觉痞闷时,藉以一丸入口,以解秽却邪,勿乱其气。方用正号仙居野术,烘燥勿令焦黑二两,真川厚朴二两,白檀香研细末一两,真降香研细末一两,新会皮用盐水炒二两,以上五味,再同研为极细末,以广藿香六两煎浓汤,泛丸如大黄豆大,每服二三丸,细嚼和津咽下。按术味甘能和脾,苦能燥湿,定中止呕,扶正却邪,开胃气以除积饮,故用以为君;朴苦辛能泻实而化湿,平胃调中,消痰行水,兼治泻痢呕恶;陈皮为脾肺气分之药,能快膈导滞,宣通五脏并可除寒散表,故用此二味为臣;檀香调脾利膈,正气驱邪;降香能辟秽恶怪异之气,故用为佐使,藿香禀清和芬芳之气,为达脾肺之要药,气机通畅,则邪逆自定,故用为引,其曰圣治者,以圣人有治病治未病之旨,盖思患预防,莫若服药于未病之先,使轻者解散,而重者化轻,未必非却病养生之一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