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景岳全书》 类破伤风(七十七)

    立斋曰∶大凡痈疽溃后,筋糜肉烂,脓血大泄,阳随阴散,或筋脉拘急,恶寒惕搦,甚者舌强口噤,项背反张,痰涎壅盛,便闭汗出,不时发热,此气血俱虚。而变见若此,虽与破伤风相类,而主治之法,但当大补血气。若果有风证,亦须以大补气血为主,而兼以治风之药。设若不审是非,而妄药之,则误矣。

    司徒边华泉,肩患痈而发热,目直或 ,殊类中风,日晡热甚,脉益数,此足三阴气血亏损,虚火妄动也。用参、 、归、术、炙甘草,加酒炒黑黄柏、五味、麦冬、肉桂,四剂而愈,又数剂而敛。

    一儒者,患腿痈,深蓄于内,肉色不变,久不穿溃,针出脓瘀五碗许,恶证骈臻,全类中风,此脾胃虚而变证也。用六君子汤加当归、炮姜,及圣愈汤,各四剂而安。又劳心不寐,用归脾汤而愈。(薛按)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周扬俊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