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伤寒贯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广生)着。四卷。首论痈疽的脉、因、症、治、次依人体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种外科疾患的辨证处方。扩充了外科的治疗范围,丰富了外科的治疗方法。
杖疮一证,凡其甚者,必以瘀血为患。血瘀在外者,浅则砭之,深则刺之,内溃者开之,腐肉者取之。血瘀在内者,宜以活血流气之药和之,甚者利之行之,此治血凝之法也。然其受刑之时,号叫则伤气,忍痛则伤血,悲愤则伤志,血气情志俱伤,虚所必至,若不培补,则羸困日甚矣。况脾主肌肉,脾气受伤,则饮食必减,血脉损坏,则肌肉俱病。故凡即伤之后,但察其虚多滞少者,则宜以参、 、归、术、熟地、甘草之属,专理脾气,以托气血。脾健则元气日复,肌肉自生,可保无虞矣。其有伤筋骨而作痛者,宜没药降圣丹治之。若牙关紧急,或腰背反张者,以玉真散治之并效。总之,此证宜先察其有瘀无瘀,及形气虚实,酌而治之。凡诸变证治法,有未尽者,宜与前跌打损伤条,互参通用。外杖疮四方,见外科方中。
文刑部用晦伏阙谏南巡受杖,瘀血已散,坏肉不溃,用托里之药稍溃而脓清,此气血虚也,非大剂参 不能补。文君亦善医,以为恐腹满。予强之,而饮食稍思。遂加大补剂,饮食日进,肉溃脓稠而愈。又治江翰林诸公与文同事者九人,皆先散其瘀血,渐用排脓托里之药俱愈。
夏凤北京人,因杖疮臀膝通溃,脓瘀未出,时发昏愦,此脓毒内作而然也。急与开之,昏愦愈甚,此虚也。以八珍汤一服少可,数服死肉自腐,顿取之。令用猎蹄汤洗净,以神效当归膏涂贴,再以十全大补汤,两月而愈。若更投破血之剂则危矣。(薛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