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本草乘雅半偈》 豆蔻

    作者: 卢之颐

    (别录上品)

    【气味】辛温涩,无毒。

    【主治】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核】曰∶豆蔻生南海,及交址,今岭南、八闽亦有,生成已详 内。南人采花作果,尤贵嫩者。并穗入盐淹治,叠叠作朵不散。更以木槿花合浸之,欲其色红耳。广中人,入梅盐汁浸令红,曝干荐酒,名红盐草果。初结小者名鹦哥舌。元朝饮膳,皆以草果为上供;南人用火杨梅,伪充豆蔻,形圆而粗,气辛而猛,山姜也,入药不可不辨。修事,须去蒂,取向里子及皮,用茱萸,同于 上缓炒,待茱萸色微黄黑,即去茱萸,取豆蔻皮,及子用之。

    【 】曰∶草实之中,名豆蔻者凡三,形色功能,各有同异。入足太阴、阳明腑脏,手少阳三焦则一也。形似芭蕉,叶似杜若,高八九尺,冬夏不凋,开花浅黄色,缀实作朵似葡萄。初生微青,熟则转白,孚圆似白牵牛,仁粒似缩砂 。气味辛大温,充肾间生阳,鼓肺气呼吸,宣五谷味,主纳主出者,白豆蔻也。初春抽苗,入夏作茎,开花结实似豆蔻,实圆微长,表有皱纹,里肉斑缬似槟榔,无仁有肉,气味辛温,秉刚 之用,温中化食,宣五谷五畜味,为养为充者,肉豆蔻也。苗似荻芦,叶似杜若,根似高良姜,二月开花作穗,房缀茎下,嫩叶卷之,初出似芙蓉,微红色,穗头色深,其叶渐开,花渐出,色渐淡矣。亦有黄白二色者,实似龙眼而锐,皮色黄白,表无鳞甲,壳薄有棱峭,仁粒似缩砂 而稍壮,气味辛涩温,宣摄中气,温中,益上焦,受纳水谷,治心腹痛,呕吐,去臭气,宣五谷五果五菜味,为养为助为益者,豆蔻也。开宝名草豆蔻,草物志名漏蔻,金光明经名苏乞迷罗细,郑樵通志名草果。虽非果类,用充茶食,故有草果之称。

    (豆蔻,辅中益上,以宣为体,以摄为用。缀实在茎下,亦具有密义,虽与缩砂 同归于退藏,至体用则迥别矣。缩砂粒,以摄为体,以宣为用,顺时序之升沉,故用舍自繇。豆蔻,效降肃之聚敛,终属勉强,设久服尽剂,恐反亟夺其生阳,有余于用,不足于体。故尔,唯,遍及上下。用之者,果能各加料简,不唯四种功力判然,即五谷 ,及饴曲楂 之属,亦可比量条分,不致溷乱妄投矣。)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曹世荣
  • 作者:
    李珣
  • 本书是河南省杞县解放前的名医翟竹亭先生的遗著,曾于一九六三年由开封专署卫生局以石印本问世,此由开封医学专科学校张茂珍等在石印本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全书凡十七门,二百三十七案。各门有总论,说明病源同异;每病有医案,辨证论治,方法简便。重以温疫险恶证案,内外妇幼各科杂证兼备,所论简而要,治方奇而效。最可嘉者,即治而不效、失败的误诊教训,亦详为记载。可供临床医师参考运用。

    作者:
  • 作者:
    顾德华
  • 作者:
    赵献可
  • 作者:
    韩懋
  •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作者:
  • (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是春秋战国前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