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蛔虫病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蛔虫形似蚯蚓,呈淡红色,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并产卵,卵随粪便排出,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成为成熟卵。虫卵污染泥土、水或食物,进口吞入,即在肠内孵出幼虫。幼虫钻入肠粘膜,经淋巴管或微血管移行到肝脏,再经右心到肺,穿破肺部微血管到肺泡,由支气管、气管逆行至咽喉,然后再被咽下到达小肠,发育成为成虫。从吞食感染性虫卵到发育成为成虫产卵,约需2个月。蛔虫寿命约1年左右。

    蛔虫病病人多数没有什么症状,儿童及体弱者有的常有脐周阵发性腹痛。有的食欲不好。有的食欲很好,但吃得下长不胖。有的还有腹泻,大便中带不消化食物并排出蛔虫。有的还有低热,皮肤发风疹块,常闹脾气,不活泼、烦躁不安,晚上睡眠易惊醒、磨牙。久而久之,营养状况大受影响,体弱多病。

    蛔虫常会引起并发症,如蛔虫太多时,在肠内扭结成团,阻塞肠道,产生肠梗阻。蛔虫喜欢钻孔,尤其在感冒、发热等情况时,肠内蛔虫骚动,如果钻入胆管引起胆道蛔虫,钻入阑尾引起阑尾炎等。如果在短时期内吞食大量蛔虫卵,经过1周左右会出现发热、咳嗽、咳痰或痰虫带血丝,少数会引起哮喘样发作,医学上称暴发性蛔虫性哮喘病。

    得了蛔虫病应及时治疗,驱蛔虫的药很多,目前较为理想的是肠虫清,成人及2岁以上儿童常用剂量约400毫克1次顿服。孕妇及2岁以下儿童忌用。也可选用安乐士,每次100毫克,日服2次,连服2~4天。孕妇忌服。

    预防蛔虫病在于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常剪指甲,不咬指甲,不吮指头,不喝生水,不吃没有洗净的瓜果。不随地大便,加强粪便卫生管理。

更多中医书籍
  •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李子毅
  • 作者:
    龚廷贤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东轩居士
  •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