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本经逢原》 秋石

    作者: 张璐

    咸温无毒。阴炼淡秋石法,将大缸一只,近底三寸许,艾火烧三十余炷,打成一孔,杉木塞之,秋月取童子溺入缸内,冲河水搅,澄定,去木塞,放去上水,每日增童便,河水如前搅之,只留缸底者,积至月余,用绢筛衬纸沥干收之。又阴收秋石法,将铅球大小数十枚,俱两片合成,多钻孔眼入尿桶中浸,每日倾去宿尿,换溺浸之,经秋收取,置铅罐藏之,此为最胜。阳炼秋石,将草鞋数百只,旧者尤佳,长流水漂晒七日,去黄色,浸尿桶中,日晒夜浸一月许,曝干,烈日中烧灰,须频挑拨,令烧尽,滚汤淋汁,澄数日,锅内烧干,重加雨水煮溶,篾 衬纸数重,滤净,再澄半月余,银缶内煮干,色白如霜,铅罐收之。又阳炼法,以童子小便入锅熬干,其锅先烧通红,香油熬过洗净,则不粘滞伤锅,初如油脚,入炀盛罐或小铁釜中, 通红,用热水溶化,置有嘴壶中将草掩塞壶口,徐徐倾出,下以竹 衬纸滤清,再以文火收干,铅罐收之则不溶化。又炼秋冰法,以秋石入秋露水煮化,入炀盛罐内,新铁盏盖定,盐泥固济,升打三炷香取出再研,如前升打,盏内用水徐徐涂之,水不可多,多则不结。又不可少,少则不升,从辰至未退火冷定,盏上升起者为秋冰,乃秋石之精英,真虚羸之神丹也。凡人力制造之药,每多伪充,而秋石之真者尤不易得。有以食盐滤水煮成者,有以朴硝溶化制造者,有以焰硝炀化倾成锭式者,其伪不一,苟非雇庸督制,总难轻用也。试真伪法,入滚豆腐浆中,不结腐花者为真。若结者即盐之伪充也,入口令人作渴。入滚豆腐浆中起水纹而微苦者,即玄明粉之伪充也,入腹令人作泻。其倾成锭式入热水不易化者,即焰硝之伪充也,下咽令人发热。又以秋石化水,入青菜叶有顷色不萎者为真。又以少许入眼不涩痛者必真无疑。其淡秋石入滚水不化者,即熟石膏末及滑石末混充也。

    发明秋石以秋命名,专取秋气下降之意,他时制者功力则殊。制法∶以童溺 ,炼去其咸寒,转成温补。能滋阴降火而不伤胃,补益下元真火,散瘀血助阴精,降邪火归真阳。

    止虚热嗽血,骨蒸劳瘵之仙品也。火盛者宜生宜淡。阴虚者宜熟宜咸。凡劳瘵阴火亢极而不受参、 补益者,立秋石丸三方次第施治,或服,或噙,则喘咳气息渐平,痰亦易出,嗽亦省力,以其性味咸降而无上逆之患也。先用韭汁炒黑,大黄净末与秋石等分,煮红枣肉为丸,空心服三钱,清热散血。次用贝母、秋石末等分,生甘草末减半,仍用红枣肉为丸,服之以止嗽消痰。后用人参、秋石等分,炙甘草末减半,亦枣肉为丸,以补气安神。制剂之多少,随瘀热元气而施,不可限以分两。其阴炼淡者性最下渗,苟非阴分热极,难以轻投。阴虚多火,小便频数,精气不固者误服令人小便不禁,甚则梦泄。其咸者可代盐蘸物食之,喘咳烦渴不得寐者,以半钱匙冲开水服之,即得安寐。觉时满口生津,亦不作渴,补阴之功可知。阴炼淡秋石,治夏暑热淋,小便不通及浊淋沙石淋、肉淋、老人绝欲太早,小便淋沥涩痛,一服即效。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