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陶道一穴,在项大椎节下间,俯而取之陷者中,灸五壮。主头目眩重, 疟寒热洒淅矣。
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宛宛中,灸三壮。主肺寒热,肺痿,上喘咳嗽,唾血,胸胁气满不得卧,不嗜食,汗不出,及背强弦急也。
神道一穴,在五椎下间陷者中,灸五壮。主身热头痛进退,往来 疟,恍惚悲愁
背人形第五图(图缺)
噫嘻二穴,在第六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灸五壮。主疟久不愈者,背气满闷,胸中气噎,劳损虚乏不得睡也。
阳刚二穴,在十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微俯而取之,灸七壮。主饮食不下,腹中雷鸣,腹满胪胀,大便泄,消渴,身热,面目黄,不嗜食,怠惰也。
三焦俞二穴,在十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正坐取之陷者中,灸五壮。主背痛,身热,腹胀肠鸣,腰脊急强也。
《圣济总录》(公元 1117 年)宋.太医院编。二百卷。分 66 门,每门又分若干病证,阐述病因病理,详述治法方药,是北宋时期搜方较多的医学全书。
《审视瑶函》(公元 1644 年)明.付仁宇(允科)[傅仁宇]着。六卷,首一卷。 先总论,次方论。论述 108 证及其治法方剂,并述眼科手术方法,附有医案、图说、歌括。
陶道一穴,在项大椎节下间,俯而取之陷者中,灸五壮。主头目眩重, 疟寒热洒淅矣。
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宛宛中,灸三壮。主肺寒热,肺痿,上喘咳嗽,唾血,胸胁气满不得卧,不嗜食,汗不出,及背强弦急也。
神道一穴,在五椎下间陷者中,灸五壮。主身热头痛进退,往来 疟,恍惚悲愁
背人形第五图(图缺)
噫嘻二穴,在第六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灸五壮。主疟久不愈者,背气满闷,胸中气噎,劳损虚乏不得睡也。
阳刚二穴,在十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微俯而取之,灸七壮。主饮食不下,腹中雷鸣,腹满胪胀,大便泄,消渴,身热,面目黄,不嗜食,怠惰也。
三焦俞二穴,在十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正坐取之陷者中,灸五壮。主背痛,身热,腹胀肠鸣,腰脊急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