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心包络诸穴歌

    作者: 张志聪

    手厥阴心包之脉。计有九穴而终。自天池天泉为始。逐曲泽门而通。间使行于内关。大陵近乎劳宫。既由掌握。抵于中冲。

    心包起自天池间。乳后一寸腋下三。(腋下三寸乳后一寸)天泉曲腋下二寸。曲泽屈肘陷中央。

    门去腕方五寸。(掌后去腕五寸)间使腕后三寸量。内关去腕只二寸。大陵掌后两筋间。劳宫屈中名指取。(屈中指无名指两者之间取之)中指之末中冲良。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

    循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是动则病耳聋。浑浑。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痛。颊肿。耳前肩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音屯)臂骨尽处为腕。尽处为肘。膊下对腋处为。目下为。手少阳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关冲穴。

    (第四指也)上出历液门中渚四指之间。循手表腕之阳池。出臂外两骨之间。至天井穴。从天井上行。循臂之外。

    历清冷渊消铄。行手太阳之里。手阳明之外。上肩循臂。会肩天。交出足少阳之后。过秉风肩井。下入缺盆。复由足阳明之外。而会交于膻中之上焦。散布络绕于心包络。乃下膈入络膀胱以约下焦。附右肾而生。其支行者。从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项过大椎。循天牖上耳后。经翳风脉颅囟。直上出耳上角。至角孙。过悬厘颔厌。及过阳白睛明。屈曲耳颊至。会颧之分。

    其又支者。从耳后翳风穴。入耳中。过听宫。历耳门和。却出至目锐。合瞳子。循丝竹空。

    而交于足少阳胆经也。少阳之上。相火主之。故是动则病耳聋。浑浑。嗌肿喉痹。相火之有余于上也。少阳乃一阳初生之气。故主气所生病者汗出。阳加于阴。则汗出也。目锐痛。颊肿。

    耳后肩肘臂小指次指。皆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人迎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故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更多中医书籍
  •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历来称为经典著作,所以书内所用方剂又称为经方。近代著名中医曹颖甫,名 家达,号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医专宗张仲景,深研这二部书,以善用经方闻于时。生平医案,曾由其门人姜佐龄辑录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门的个别治验,搜集见闻,发挥心得,逐案说解、阐发,以佐证曹氏辨证施治的确切。通过曹氏审阅后,复逐案加以评语,师生商讨,从实践到理论,相互琢磨,名其书曰《经方实验录》,由千顷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来,读者对本书的需要仍繁,我们现在重加整理,删去其说解芜冗者,修饰其词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计九十二案,内有十六案,标明为附列门人医案。——民间中医志愿编撰组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沈子禄、徐师曾撰
  • 作者:
    翟良
  • 作者:
    张三锡
  • 作者:
    钱峻
  • 作者:
  • 作者:
    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