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活幼心书》 肿证

    作者: 曹世荣

    (此疾更多,投五皮饮为好)

    原肿病之由,标本之疾,肾主元气,天一之水生焉。肺主冲化,地四之金属焉。肾为本而肺为标,皆至阴以积水,其为病也,肾者胃之关键,关键不利,枢机不转,水乃不行,渗于脉络皮肤,而为浮肿。当推究内外所因,而为施治。儿大者凭脉以明虚实,古方有十种论证,短气不得卧为心水,两胁紧痛为肝水,大便鸭溏为肺水,四肢苦重为脾水,腰痛足冷为肾水,口苦咽干为胆水,乍虚乍实为大肠水,腹急肢瘦为膀胱水,小便闭涩为胃水,小腹急满为小肠水。然脉浮为风为虚,沉伏为水病。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即为正水。脾脉虚大,多作脾肿,因循不治,乃成水肿。盖脾属土,喜燥而恶湿,常感湿气,湿喜伤脾,血化为水,土败不能制水,则停蓄不行,留滞皮肤,故作浮肿。初得病时,见眼胞早晨浮突、至午后稍消,以羌活散疏解,次醒脾散主之,及间投南星腹皮散。其脾冷困,则燥以草果、缩砂之类。然此证夏与秋冬治之颇易,惟春不然。盖四时之水,无如春水泛溢,兼肝木旺而脾土受克,不能受水,所以难疗,进退不常,须徐徐调理取效。若脾热而困,又以药燥之,虽火能生土,亦可胜水。奈何燥之太过,土不敌火,则热愈甚,而不食发热烦渴医者又进之以燥剂,由此而面目转浮,致脾败而手足背皆肿。

    盖手足背与脐凸(音迭)即脾之外候,有未经发表,遽用下药以泻之,则一泻而肿消,乃云得泻之力,殊不知脾愈泻而愈虚,不逾旬月,其肿如初,此世人只知泻肿为最,而不求其十补勿一泻之论。法当随四时用药,解表通利小便,春以七宝散加麻黄、桂枝,赤茯苓,水、姜、葱煎服,夏以五苓散加麻黄、车前子、薏苡仁,秋以清肺饮加羌活、细辛、商陆,冬以冲和饮加白术、生川乌、赤小豆。以上三药,并用水、姜、葱煎投,滋润救脾导水汤剂渗泄之,乃为良法。更以香陆胃苓丸、赤苍饮频服,自然获安。盖《内经》云∶开鬼门(发汗也),洁净府(利小便),平治权衡,以平为期。此之谓也。有初肿便觉痰嗽气喘,小水不通,正属肺肾所主,先服解表散,次以三白散为治。余证轻者投商陆丸,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即涌吐之义也。下者引而竭之,即渗泄之义也。凡得此病非一朝一夕之故,不可以孟浪之药求其速效,以致虚脱。如愈后再感外风,满面虚浮,用排风汤和解,仍服前救脾汤剂,免致反复。饮食之忌,惟盐酱齑 湿面,皆味咸能溢水者,并其他生冷毒物,亦宜戒之。重则半载,轻者三月。须脾胃平复,肿消气实,然后于饮食中,旋以烧盐少投,则其疾自不再作。故刘氏曰∶治肿非易,补养尤难,所忌者切须详审,有经久不消者,下浚川丸即效。

更多中医书籍
  • 《济阴纲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着。十四卷。对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中的女科,加以评释圈点而成书。

    作者:
    武之望
  •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作者:
  •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历来称为经典著作,所以书内所用方剂又称为经方。近代著名中医曹颖甫,名 家达,号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医专宗张仲景,深研这二部书,以善用经方闻于时。生平医案,曾由其门人姜佐龄辑录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门的个别治验,搜集见闻,发挥心得,逐案说解、阐发,以佐证曹氏辨证施治的确切。通过曹氏审阅后,复逐案加以评语,师生商讨,从实践到理论,相互琢磨,名其书曰《经方实验录》,由千顷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来,读者对本书的需要仍繁,我们现在重加整理,删去其说解芜冗者,修饰其词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计九十二案,内有十六案,标明为附列门人医案。——民间中医志愿编撰组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沈子禄、徐师曾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