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伤寒贯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广生)着。四卷。首论痈疽的脉、因、症、治、次依人体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种外科疾患的辨证处方。扩充了外科的治疗范围,丰富了外科的治疗方法。
《伤科汇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着。十二卷。汇集清以前各家之说参以家传之法而成书。主要内容有伤科理论、解剖、手法、内外各证、医案、用药处方等。
(公元 1808 年)清.钱秀昌着。六卷。首绘各种体表,骨度和伤科器具图,次叙金疮论治、治伤法论、跌打损伤内治症等不同伤病治疗三十六则,再次为治伤汤头歌括和附录各家 秘方。
苏州沈母,患寒热痰喘,浼其婿毛君延余诊视。先有一名医在座,执笔沉吟曰:大汗不止,阳将亡矣。奈何?非参、附、熟地、干姜不可。书方而去。余至不与通姓名,俟其去乃入,诊脉洪大,手足不冷,喘汗淋漓。余顾毛君曰:急买浮麦半合,大枣七枚,煮汤饮之可也。如法服而汗顿止,乃为立消痰降火之方二剂而安。盖亡阳亡阴,相似而实不同,一则脉微,汗冷如膏,手足厥逆而舌润。一则脉洪,汗热不粘,手足温和而舌干。但亡阴不止,阳从汗出,元气散脱,即为亡阳。然当亡阴之时,阳气方炽,不可即用阳药,宜收敛其阳气,不可不知也。亡阴之药宜凉,亡阳之药宜热,一或相反,无不立毙。标本先后之间,辨在毫发,乃举世更无知者,故动辄相反也。
雄按:吴馥斋令姐体属阴亏,归沈氏后,余久不诊,上年闻其久嗽,服大剂滋补而能食肌充,以为愈矣。今夏延诊云:嗽犹不愈。及往视,面浮色赤,脉滑不调,舌绛而干,非肉不饱。曰:此痰火为患也。不可以音嘶胁痛,遂疑为损怯之未传。予清肺化痰药为丸喻化,使其廓清上膈,果胶痰渐吐,各恙乃安。其形复瘦,始予养阴善后。病者云:前进补时,体颇渐丰,而腰间疼胀,略一抚摩,嗽即不已,自疑为痰。而医者谓为极虚所致,补益加峻,酿为遍体之痰也。
观察毛公裕,年届八旬,素有痰喘病,因劳大发,俯几不能卧者七日,举家惊惶,延余视之。余曰此上实下虚之证。用清肺消痰饮,送下人参小块一钱。二剂而愈。毛翁曰:徐君学问之深,固不必言,但人参切块之法,此则聪明人以此玄奇耳。后岁余,病复作,照前方加人参煎入,而喘逆愈甚。后延余视,述用去年方而病有加。余曰:莫非以参和入药中耶?曰然。余曰:宜其增病也。仍以参作块服之,亦二剂而愈。盖下虚固当补,但痰火在上,补必增盛,惟作块则参性未发,而清肺之药已得力,迨过腹中,而人参性始发,病自获痊。此等法古人亦有用者,人自不知耳,于是群相叹服。
雄按:痰喘碍眠,亦有不兼虚者。黄者华年逾五旬,自去冬因劳患喘,迄今春两旬不能卧,顾某作下喘治,病益甚。又旬日,迓余视之,脉弦滑,苔满布,舌边绛,乃冬温薄肺,失于清解耳。予轻清肃化药治之而痊。至参不入煎,欲其下达,与丸药喻化,欲其上恋,皆有妙义,用药者勿以一煎方为了事也。又有虚不在阴分者,余治方啸山今秋患痰喘汗多,医进清降药数剂,遂便溏肢冷,不食碍眠,气逆脘疼,面红汗冷。余诊之,脉弦软无神,苔白不渴,乃寒痰上实,肾阳下虚也。以真武汤去生姜,加干姜、五味、人参、厚朴、杏仁,一剂知,二剂已。又治顾某体肥白,脉沉弱,痰喘易汗,不渴痰多,啜粥即呕,以六君去甘草,加厚朴、杏仁、姜汁、川连,盖中虚痰滞也,投七日果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