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赤豆黑豆绿豆(各一撮)甘草节(五分)不时煎服。屡验。凡邻近出痘。即与儿食。可免不出。即出亦轻。
又稀豆方朱砂(一分五厘飞净)黄连(一分五厘)甘草(一分五厘)脐带(本人者瓦存性)上药四味。各为细末。蜜调。一日夜于小儿口内抹完。则痘不出。即出亦少。
又方将脐带瓦上焙干。每重一分。用朱砂五厘。当归生地煎浓汁一二蚬壳。调带末抹儿上。
并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赤豆黑豆绿豆(各一撮)甘草节(五分)不时煎服。屡验。凡邻近出痘。即与儿食。可免不出。即出亦轻。
又稀豆方朱砂(一分五厘飞净)黄连(一分五厘)甘草(一分五厘)脐带(本人者瓦存性)上药四味。各为细末。蜜调。一日夜于小儿口内抹完。则痘不出。即出亦少。
又方将脐带瓦上焙干。每重一分。用朱砂五厘。当归生地煎浓汁一二蚬壳。调带末抹儿上。
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