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标本采集』
采静脉3毫升,置于干燥清洁试管内,凝固一小时后,分离血清作试验。
『正常值范围』
血清凝血酶原时间大于30S,消耗正常。
『临床意义』
消耗不良:见于血友病,肝脏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他血小板病,血中存在抗凝物质等。
(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类证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着。采辑清代中叶以前的医家著作,对于温病、报病、妇科、外科各证,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证侯和不同治法。
『标本采集』
采静脉3毫升,置于干燥清洁试管内,凝固一小时后,分离血清作试验。
『正常值范围』
血清凝血酶原时间大于30S,消耗正常。
『临床意义』
消耗不良:见于血友病,肝脏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他血小板病,血中存在抗凝物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