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证直诀》(公元 1114年)宋.钱乙(仲阳)着。三卷,上卷论证、中卷述医案、下卷记载药方,在儿科方面有不少创见 。
查古籍
《小儿药证直诀》(公元 1114年)宋.钱乙(仲阳)着。三卷,上卷论证、中卷述医案、下卷记载药方,在儿科方面有不少创见 。
(公元 659 年)唐.李绩(苏敬)撰。五十四卷。原书已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收载药物 844 种, 详细介绍性味、产地、效用等 。
学术价值: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书。开创图文对照之先例。
榔梅
酸平无毒。
《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青黑痣、蚀恶肉。
发明梅花开于冬,而实熟于夏,得木之全气,故其味最酸。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胆液,故食则津生,类相感应也。所主之病,皆取酸收之义。梅之种类最多,惟榔梅最胜。相传是真武折梅枝插榔树株而誓曰,吾道若成,花开果实。其种从均州太和山来,榔即榆树中之一种,其梅如杏而松脆异常,故近世谓之消梅。食之开胃生津,清神安睡,乃榔之本性也。《本经》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皆指陈藏者而言。若青梅则凝涩滞气,决非偏枯不仁者所宜。凡谷食菜果皆尔,不独青梅为然。乌梅酸收益津开胃,同建茶、干姜治休息痢,能敛肺涩肠,止呕敛汗,定喘安蛔。仲景治蛔厥乌梅丸用之,虫得酸即止,用丸不用汤者,欲留有形之物入于虫口也。今治血痢必用之,中风惊痰喉痹肿痛,痰厥僵仆,牙关紧闭者,取乌梅擦牙龈即开。血痢不止,以乌梅烧存性,米汤服之渐止。恶疮 肉亦烧灰研敷,恶肉自消,此即《本经》去死肌恶肉之验。又《丹方》治女人脚上鸡眼,乌梅肉饭上蒸烂,和米醋研如糊,涂上一宿即去。白梅咸酸,主中风牙关紧闭,擦牙根涎出即开。去 肉方多用之,竹木针刺在肉中者,嚼敷即出。梅核仁明日益气,除烦热,能治妇人子脏中风气积滞,《千金》承泽丸用之。梅叶煮汁治休息痢及干霍乱效。以之渍水洗葛则不脆。洗夏衣生霉点即去有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