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著作。《友渔斋医话》丛书之第六种。1卷。清黄凯钧(退庵)撰。刊于嘉庆七年(1812年)。选临床常用药物309味,不分部类,大致按植物、矿物、动物为序排列。每药简明扼要地介绍其临症运用要点,所附个人经验,每出新意,甚切实用。现存初刊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查古籍
本草著作。《友渔斋医话》丛书之第六种。1卷。清黄凯钧(退庵)撰。刊于嘉庆七年(1812年)。选临床常用药物309味,不分部类,大致按植物、矿物、动物为序排列。每药简明扼要地介绍其临症运用要点,所附个人经验,每出新意,甚切实用。现存初刊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银海精微》(公元 682 年)原题唐.孙思邈着。二卷。论眼科诸证甚为明晰,治疗也不偏于补泻寒温。
〔辛甘淡大寒,入肺、胃二经,捣碎。〕主口干舌焦渴饮,〔伤寒温热时疫诸病,多兼阳明,故一见烦渴欲饮者,便可用之。〕除神昏语乱发狂。〔胃热冲心,则神昏谵语、甚则发狂。甘寒清解阳明之邪热,则上症自退。〕气喘气壅皆资用。〔如属肺热气逆者,用以降肺经之痰热。〕发斑发疹急寻求。〔斑疹皆由热邪传于肺胃而发。〕能止呕吐腹痛,〔呕吐而口渴面红小便短赤或涩者,属胃火冲逆,乃必用之,胃脘痛因火者亦用之。本经言治腹中坚痛,此本属下症,而亦治之者,阳明邪热既解,则里气和而燥结自下,腹痛自止。若果可下者,仍宜下之。〕可医壮热头疼。〔〔以其味辛,有解肌发汗之能,头额痛而兼渴饮者,属阳明,必用之、否则勿用。风热症亦宜用之。〕中暑真圣药,〔甘寒清解暑热,此为圣药。〕疟疾亦神丹。〔疟亦由于暑邪,故热多渴饮者,必不可缺。〕口糜唇胗均收,〔糜烂也,胗疮也。仲淳云∶口糜唇疮,口臭口淡,吞酸嘈杂善饥,皆属胃火。〕齿痛头风并选。〔上下龈痛,属胃与大肠之火,头风由于火热。凡头面赤肿,目暴赤肿痛者,皆宜用之。〕解阳明之邪热,除肺金之痰火。祛暑气、止烦渴之神药,属实热者用之,起死回生,功同金液,俱气味俱薄,若投之甚少,难责其功,世医不解,特表着之。
内无大热者勿用,误用则令人肠滑不食,寒胃故也。若头疼身热,而不渴饮者,是未传阳明,勿用。暑气兼湿作泻,脾胃弱甚者勿用。失血家及产后血虚发热烦渴,症象白虎者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