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查古籍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方
苏葛汤初热未见点,发表之药,暂用分两,量儿大小服之。
紫苏(二钱) 葛根(二钱) 甘草(二钱) 白芍药(一钱半) 陈皮(五分) 砂仁(五分)
上锉,葱白、生姜煎服。
加味升麻汤治小儿麻疹表药,或邻家已有疹证,预服。
升麻(五钱) 玄参(五钱) 柴胡(五钱) 黄芩(五钱) 干葛(四钱) 赤芍(四钱)独活(一钱) 甘草(二钱)
每锉三四钱,水煎服。
治疹后咳嗽喘急,烦躁腹胀,泄泻声哑,唇口青黑。
黄连 黄芩 连翘 玄参 知母 桔梗 白芍 杏仁麻黄干葛 陈皮 浓朴 甘草 牛蒡子(各等分,水煎服)
小儿疹后赤白痢疾。
黄连 甘草 杏仁 桔梗 木通 浓朴 泽泻(各等分)
上锉,灯草水煎服。如下坠,加枳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