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古今医鉴》 惊风

    作者: 龚信

    总见前。

    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也。盖惊有急惊,有慢惊,有慢脾风。三者之不同,急者属阳,阳盛而阴亏;慢者属阴,阴亏而阳盛;慢脾者,亦属阴,阴气极盛,胃气极虚,阳动而躁疾,阴静而迟缓,其始也。多由小儿气血怯弱,肌肤软薄,神气未备,脏腑未全。在捧抱者,爱护如执玉捧盈之类,不令疏虞可也。若被掀轰恶逆之音,凶猛怪诧之物,触犯小儿,则致面青口噤,或声嘶而厥,发过则客色如故。良久复作,其身热面赤,口干引饮,口鼻中气热,大小便黄赤色,惺惺不睡,牙关紧急,壮热涎潮,上窜反张,搐搦颤动、唇口眉眼,眨引频并,其脉浮数洪紧。盖热盛则生痰,痰盛则生风,偶因惊而发耳,则急惊属于肝木,风邪痰热有余之证。治宜清冷苦寒泻气之药,以败毒散之类。慢惊之候,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吐泻日久,中气大虚而致发搐,发则无休止时。其身冷面黄不渴,口鼻中气寒,大小便清白,昏睡露晴,目上视,手足螈 ,筋脉拘挛,其脉沉迟散缓。盖脾虚则生风,风盛则筋急。俗云∶天吊风者,即此候也。此慢惊属于脾土,中气虚损,不足之候。治宜和中甘温补气之剂,以补脾汤之类。慢脾风证,盖由慢惊传次而至。慢惊之后,吐泻损脾,病传已极,总归虚处,惟脾所受,故曰慢脾,又名虚风。其病,则面赤额汗,舌短头低,眼合不开,困睡中摇头吐舌,频吐腥臭,噤口切牙,手足微搐而不收,或身冷,或身温,而四肢厥冷,其脉沉微。

    治法大要,生胃回阳,宜黑附汤之类。俟胃气渐复,则用异功散温平而调理之。若其眼半开半合,手足不冷,证候尚在慢惊,则不用回阳。或已入慢脾而阳气未甚脱者,亦不可用硫黄、附子。凡服回阳汤剂,手足渐暖者,仍以醒脾散等,继其后以调之。慢惊慢脾逆恶之候,急惊搐搦暴烈之证,大抵急惊易疗,而慢惊难痊,至于慢脾危笃之疾,虽神工妙手,莫易治焉。医者宜分急、慢、脾风三证,要察虚实冷热四候,慎毋混于一途而治。故曰∶虚则补之,实则利之,冷者温之,热者凉之,是为活法。又易曰∶化而裁之存乎变,神而明之存乎人,此之谓也。若以一例而施之,岂非刻舟求剑之术耶。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吴道源
  • 《女科宝鉴》是以中医方法论述女性生殖器相关疾病的探索性新书,书中详细介绍了七十多种常见女性生殖器相关病证,其中包括女科杂病、性病、月经病和中医药避孕、中医药抗早孕等。各病证以病机要点为中枢,展开对理、证、法、方、药的论述,同时,引进中医女科最新研究成果,使之更具临床指导性和收藏价值。

    纵览全书,具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扼要明了、通俗易懂的特点。全书共约25万字。

    读者对象:中西医临床工作者、医学院校师生及广大男女中、青年。

    著者 一九九一年八月

    作者:
  • 作者:
    凌德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立斋
  • 作者:
    雪岩禅师
  • 作者:
    宋仲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