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闻之一毫窍中.皆有生气.所云生气者.则津液也.皮毛得之以润.肌肉得之以滑.筋骨得之以柔.血脉得之以和.其所以充周一身者.固无乎不至也.然以含而不露者为生气.出而不反者为死气.故东坡谓涕泪汗溺皆咸.而惟舌下廉泉则甘.故藏而不竭.以灌溉于五脏六腑.则何上中下三消之有.然从何而生.从何而发源乎.或曰肾主五液.则生之者肾也.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则发之者三焦也.而不知越人所谓肾间动气者是.乃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是气之动.则上而蒸津液.肺得之而不渴.胃得之而不饥.膀胱得之而气化.惟真火衰而真水竭.则不能上输于肺.而肺反欲借救于水矣.不能中养于胃.而胃反欲借助于食矣.不能下调膀胱.而膀胱反欲扰动于精府矣.于是引饮无度.多食肌虚.小便如膏.皆水火之不能相济.乃至此将至自焚而死矣.故治之者.急宜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兼进生脉散.滋其化源.此大法也.而尤恐寒水不能上达.立斋以大料六味.内肉桂一两.益水中之火.使之蒸动而上布.所谓地气上为云.天气降为雨.而后甘霖沛遍.生气盈宇矣.又何必分肺消膈消肾消.纷纷求治为哉.总之津液者.人之所赖以生.一日而不可竭者.人亦何苦自焦自烦.百计以竭之.迨竭矣.而假资放药饵.又不窥其原本.譬之树之滋膏既竭.欲灌其枯萎而复生之.不亦难之难哉.
上消麦门冬汤
人参(一钱) 麦门冬(一钱) 葛粉(一钱) 炙甘草(三分) 五味子(九粒) 知母(一钱) 天花粉(一钱) 原蚕茧(三个)
水煎服.
中消黄 汤
黄 (二钱) 人参(二钱) 石膏(二钱煨热) 炙甘草(三分) 知母(一钱) 粳米(一撮)
竹叶五片.水煎.
下消六味汤
怀熟地(三钱) 牡丹皮(一钱) 泽泻(一钱) 山茱肉(一钱半) 山药(一钱半) 茯苓(一钱) 牛膝(一钱半) 车前子(一钱半)
水煎.火衰加肉桂五味.
中医饮食营养学是在中医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应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一门学科。本课程主要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尤海燕老师主讲,国讯医药网络科技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制作而成。 整个课程包括上篇总论和下篇各论两部分,上篇主要为中医饮食营养学的基础理论,共四章;后篇主要讲述各种饮食的临床应用,分为十二章。
闻之一毫窍中.皆有生气.所云生气者.则津液也.皮毛得之以润.肌肉得之以滑.筋骨得之以柔.血脉得之以和.其所以充周一身者.固无乎不至也.然以含而不露者为生气.出而不反者为死气.故东坡谓涕泪汗溺皆咸.而惟舌下廉泉则甘.故藏而不竭.以灌溉于五脏六腑.则何上中下三消之有.然从何而生.从何而发源乎.或曰肾主五液.则生之者肾也.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则发之者三焦也.而不知越人所谓肾间动气者是.乃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是气之动.则上而蒸津液.肺得之而不渴.胃得之而不饥.膀胱得之而气化.惟真火衰而真水竭.则不能上输于肺.而肺反欲借救于水矣.不能中养于胃.而胃反欲借助于食矣.不能下调膀胱.而膀胱反欲扰动于精府矣.于是引饮无度.多食肌虚.小便如膏.皆水火之不能相济.乃至此将至自焚而死矣.故治之者.急宜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兼进生脉散.滋其化源.此大法也.而尤恐寒水不能上达.立斋以大料六味.内肉桂一两.益水中之火.使之蒸动而上布.所谓地气上为云.天气降为雨.而后甘霖沛遍.生气盈宇矣.又何必分肺消膈消肾消.纷纷求治为哉.总之津液者.人之所赖以生.一日而不可竭者.人亦何苦自焦自烦.百计以竭之.迨竭矣.而假资放药饵.又不窥其原本.譬之树之滋膏既竭.欲灌其枯萎而复生之.不亦难之难哉.
上消麦门冬汤
人参(一钱) 麦门冬(一钱) 葛粉(一钱) 炙甘草(三分) 五味子(九粒) 知母(一钱) 天花粉(一钱) 原蚕茧(三个)
水煎服.
中消黄 汤
黄 (二钱) 人参(二钱) 石膏(二钱煨热) 炙甘草(三分) 知母(一钱) 粳米(一撮)
竹叶五片.水煎.
下消六味汤
怀熟地(三钱) 牡丹皮(一钱) 泽泻(一钱) 山茱肉(一钱半) 山药(一钱半) 茯苓(一钱) 牛膝(一钱半) 车前子(一钱半)
水煎.火衰加肉桂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