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 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
学术价值:
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凡病皆有虚实寒热.而呕吐为尤甚.良由治之者.喜温暖而利攻伐.热者热之无遗.火症临之愈剧.攻者攻之殆尽.胃气因而转伤.于是有呕之不止.而吐之勿绝.其不至危殆者几希.盖缘寒与实易辨.而虚与热易淆也.寒与实者.或内伤生冷.或客寒犯胃.或醉饱无度.或饮食失节.脉必沉紧弦滑.而中焦胀满不安.不有以温之.则寒不除.不有以攻之.则滞不化.宜乎藿香平胃之属.奏绩易易也.若夫寒郁为热.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皆属于热.人咸知之.唯是不察其因.而漫以止吐药投之.往往喜用香燥.殊不知呕属少阳.木中有火.火性炎上.肋之弥炽.甚至呕绿水或如菜叶者.则胆中之汁也.使不急与栀连降之.则呕逆何时而止耶.每见惊伤胆者.其病善呕.先哲立温胆汤.独入竹茹.降气降火.意可识矣.况乎胃属土.畏木者也.木邪凌土.胃气必伤.水谷不纳.胃中之津液.竭尽无余.而下焦之气.逆而上攻.比比胸膈痞塞.有似乎实.医者从而伐之.则一线之气立断矣.故凡遇久吐伤胃.则必于清火中加人参以扶胃气.然后徐进米饮.方能纳也.尝见古人治虚寒吐逆.用热药恐其捍格.反入黄连童便为向导.下安阴分.矧在热症.而反以火济火乎.虽其间声物俱出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呕.声浊恶而长谓之哕.或七情之拂郁.或六气之交乘.或水土之不和.或关格之不利.种种悬殊.疗非一致.然苟能于虚实寒热体勘精切.亦可无遗蕴矣.
【治验】
一女子积劳后.忽发寒热.呕吐不止.三日夜罔间.凡用藿香二陈伏龙肝之类.皆不效.呕至如菜叶青汁.形神俱疲.余急进山栀人参神曲茯苓
一剂.其呕渐止.后以人参调理而痊.
一女子因惊后.胃脘作疼.呕逆不止.亦越三日矣.胸中时叫饥.但不能纳谷味耳.且神昏谵妄.面见 疹.及余按其脉则弦.而重取则空.弦者.惊伤胆之脉也.空者.胃气虚之诊也. 疹者.火炎上之象也.余以远志茯神枣仁安神养胃.木香陈皮止痛平气.山栀童便降火.稍入柴胡引经.倍用钩藤止惊.一剂呕止 退.神安思食.再剂而愈.
二陈汤
半夏 茯苓 广皮(各一钱) 甘草(三分)
姜三片.水煎.如脉数烦热呕酸.加黄芩山栀钩藤.甚则入黄连.如停滞.加浓朴莱菔子枳实.如畏寒.加藿香木香.如因惊.加竹茹.如中气虚.加人参石斛.虚寒入炮姜熟附.